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11—32节
作者:天主教温州教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07-29 20:46:48 浏览次数:次
路加福音第十五章第11—32节
费洛默
这是一段关于荡子的比喻,主要内容是一个不孝的小儿子向父亲提出分家,而获得家财后,便离家到远处过着荒淫无度的生活,待财产挥霍光了,被迫沦为奴隶,这时他悔过了,想到自己的父亲,于是义无反顾地回到家里。父亲对儿子的回家是宰牛设宴来欢迎,但这又引起大儿子的嫉妒和不满。
第一次听这段福音,看这段福音,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父亲太偏心了,对大儿子太不公平了。浪子回头固然是金不换,是令人高兴的事,但大儿子守在家里,又在田里劳动,那是更难得的,应该比小儿子更受重视呀!但再仔细地去阅读,去理解,才慢慢懂得了这段福音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首先,我们来看小儿子,很明显,他是不孝的,是自私的,他在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就要求分家产,不孝;拿着父亲的钱财去挥霍,过荒淫无度的生活,不孝;离开父亲,只顾自己享乐,不孝。后来,财产挥霍尽了,沦为奴隶,潦倒到了极点。但可喜的是,他悔悟了,他想到了自己仁慈的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以要回去,跟父亲说:“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当你的儿子,我要当你的佣人。”他相信父亲的慈爱,盼望着父亲的宽容,怀着谦逊的心,义无反顾地回家了。可以说他是怀着信、望、爱三德及谦逊的心,投入慈父的怀抱。
我想着这段福音中的这个浪子所代表的是罪人,我们也可能犯过罪,伤过天主的心,做过浪子,那么更重要的是及时悔过。我们在知道天主公义的同时,要相信天主的无限仁慈,他就像这位老父亲一样,在张开双臂等待孩子们的回归。
接着,我们再来看大儿子,从表面上看,他听命,一直留在家里,在田里劳动,但他完美吗?
1、他缺乏爱心,他连自己的兄弟都不爱,对于兄弟的回归,他不是张开双臂欢迎,而是在屋外不愿意进去。
2、他自私,父亲恢复小儿子的地位,可能影响自己的财产,他感到不满。
3、他嫉妒,弟弟花光了钱竟得不到惩罚,反而得到宰牛庆祝,所以埋怨父亲。
4、他骄傲,他一直认为自己最好,看不起弟弟,看不起别人。
……
在耶稣时代,这个大儿子比喻的是法利塞人和经师,法利塞人和经师严守梅瑟法律,似乎忠于天主,但他们骄傲成性,自作聪明,自认为是犹太人在宗教思想的领导人物,自视在众人之上,他们没有真正的爱德,他们拒绝接受耶稣,他们看到耶稣同罪人在一起,和罪人做朋友,他们无法容忍。耶稣的这个比喻是讲给他们听的。
那么现在的社会,这个大儿子代表谁呢?仔细反思自己:1、我有没有骄傲? 2、我有没有嫉妒? 3、我有没有妄证?……可见我们就是现代的法利塞人。这段福音中对大儿子的结局没有交代,是一生气也离开父亲呢?还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家人和和睦睦呢?可能就是留给我们后人去选择吧!
大家都知道这段福音中最重要的人物是那位慈爱的父亲,没有慈爱的父亲就没有浪子的悔改。 父亲的大爱表现在:1、他对小儿子的理解。小儿子要分家,他肯定是伤心的,但他不是无情地把儿子赶走,而是理解年轻人的心,给他财产,给他自由意志,希望他拿着这些财产创造新的财富。这些财产也可比喻天主给我们的恩典,天主造了我们,给我们健壮的身体,给我们聪明和智慧,给我们工作生活的能力,就看我们拿着这些恩典干好事还是坏事。2、父亲的大爱还表现在他对小儿子的宽容。小儿子落魄回来,他不是冷嘲热讽。他是张开双臂拥抱儿子,完全忘记儿子原来的不对,让仆人给他拿衣服、戒指、鞋(这里衣服代表荣誉,戒指代表权力,鞋代表儿子的身份)。3、父亲的大爱还表现在对无情的大儿子的谆谆教诲:“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是我所有的,都是你的。”
这里的父亲就是我们的天主,因此,我觉得这段福音也是劝人悔改的一段福音,不论我们是明显地离开了天主的幼子,还是表面服从、其实骄傲自以为是的长子,耶稣都在向我们招手,呼唤我们归来,快快悔改,快快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