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福音”与“过日子”
作者:张公显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08-16 23:48:05 浏览次数:次
前不久,曾听到一位福传员这样劝勉、鼓励教友:希望大家尽量勤勤恳恳,设法致富,争取过上好日子,如此才能让人看到信耶稣的优越性,使福传更有说服力;如果自己连自己的家庭都没搞好,或者异常贫困,那就会给福传工作带来负作用。听后总觉得这个说法欠妥而值得商榷。当然,这个传道员的动机也是好的,而且没有信仰的人也总是以眼前可见的好处、效益、成绩来衡量人生的价值,信教人的日子都不如别人,那信仰还有什么益处呢?如何让他人接受福音?
不管教外朋友怎样理解,我们自己必须先搞清其中的关系:
相信大家都非常明确,日子的好坏与贫富从来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都是相对而言,百万富翁与亿万富翁相比也算贫穷,衣食无忧者与流浪街头无家可归者相比也可算是富裕,况且我们无论怎么努力,也无法赶上“先进”、跨入“大康”,无法让他人认可肯定,若由以上的理论推导,也就缺乏传福音的“资格”,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再说,人是由“灵”“肉”两个方面构成,人们除了“肉体”、“物质”层面的需求之外,更有“心灵”、“精神”方面的需求。一个物质匮乏肉体残缺的人同样能够使精神境界异常完美丰富,虽然这是被世俗目光所忽略所轻视的,但却足以让更多的人因着他那“光”与“热”的“发挥”“传递”“广扬”而获得内在的心灵的神益。由此可见,“先过好日子,再去传福音”的说法乃是一种“局限”与“片面”的认识。
由福传总导师耶稣基督的言行芳表看,任何人、在任何处境都可以福传,而且贫穷的人还有相对的优势。耶稣的生平真可说是穷到家、苦到顶,生于马槽、死于十字架,用他自己的话说:“狐狸有洞,天上的飞鸟有巢,但是人子却没有枕头的地方”(玛八20)。他之所以如此“选择”,正是为了让人们轻财重德,看轻物质,追求精神及永恒生命。牢记着“人生活不只靠饼,而也靠天主口中所发的一切言语”(玛四4)。这和孔老夫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颜子所说的“宁肯数日不食,不可一时无道”是一个道理。因为人若过分倾向物质财富,追求吃喝穿戴,便会忽视精神价值,使“谋食”的“工序”挤兑“谋道”,使人生的“使命”本末倒置。所以他在山中圣训时将“神贫的人是有福的”(玛五3)列在“真福八端”首位,他也曾多次公开批评富人,因为富人很容易认为自己的优越处境乃是靠自己的能力取得,也容易滋生骄傲、虚荣、奢侈、放纵等与仁爱、良善、慈悲、诚朴截然相反的丑习陋行。
那些跟随他传扬福音的也都是没文化、没地位、没权势的贫穷渔夫和被人瞧不起的弱势群体。这也正是耶稣的独特措置,好让人们彻悟,福传大业乃是天主所策划所推动的工程,无论贫富贵贱智愚,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如果他只让“富人”传教,穷人则难以接受、难以仿效;只让“一帆风顺”的人传教,被痛苦煎熬的人也难以接纳;所以他从最低的位置,最苦的处境开始,说明财与德、身份与品行不能划等号,而在任何阶层的人都可以追求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道德的圣化。
同时他还告诫那些愿意追随他的人,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发生矛盾,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忠孝难以两全之际要敢于牺牲、勇于“舍弃”,进而“全心全灵全意全力爱天主”(谷十二30)、并为天主神国的早日来临奋斗终生。“谁若爱父母超过爱我,就不配作我的门徒”(玛十37);“谁为了我,为了福音的缘故而舍弃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母亲、或父亲、或儿女、或田地,没有不在今时就得百倍……并在来世获得永生的”(谷十29-30)。
这是主耶稣亲口所说的话,是不容迟疑,不容推诿的圣训,是对每一个爱主灵所发出的呼吁与召唤,是每一个基督徒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使命,历代的圣人圣女都争先恐后的作了迅速敏捷而慷慨豪爽的回应,为了传扬福音、实践福音生活而弃富甘贫、弃荣乐辱、殚精竭虑、鞠躬尽瘁,甚至为此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那我们又怎能将“过日子”当做前提条件,喧宾夺主,使“首当其冲”的福传工作受到“限制”和“阻碍”?
我们必须明确,真的要把福传放在生活首位并且投身其中,势必要付出时间、精力、心血、汗泪与牺牲,甚或导致物质匮乏,生活穷困、经济拮据,但灵与肉、圣与俗、今生与来世、短暂与永恒,孰重孰轻,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万万不可因小失大而“抓芝麻丢西瓜”只操心“过日子”而忽视传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