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综合新闻 >> 不可理解的中国人
 综合新闻
不可理解的中国人
时间:2014-03-11 20:12:28  作者:管理员  点击:1562次  来源:网络转载    

       日本学者松本一男在其著作《中国人与日本人》里概括中国人的特性为:不可理解的国民。此话若说与西洋人,估计能引起他们的同感,因为凡是与中国人打过交道的洋人都多多少少地产生过这样的疑惑:中国人,他们到底在想什么?

老实说,想用简单的语言把中国人概括全面,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普通人不行,学者也不一定行。从明清前来中国的传教士,到中国本土学者,如严复、林语堂、鲁迅、柏杨、金紫千等,都著文著书从不同侧面、不同程度剖析过中国人:比如松本一男和《中国人与日本人》;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

林语堂的《吾国吾民》;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金紫千《中华文化之魂——研究中国人》等。

需要指出的是,柏杨的一本《丑陋的中国人》,曾经惹恼诸多民族愤青。反骂说,你才丑陋呢,甚至还有人论证,柏杨是铁杆汉奸什么的。

相形之下,鲁迅就比柏杨聪明,有技巧。他事后谈到自己写《阿Q正传》的初衷是“使读者摸不着在写自己以外的谁,一下子就推诿掉,变成旁观者,而疑心到像是写自己,又像是写一切人,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他还说:“中国人几乎都是爱护故乡,奚落别处的大英雄,阿Q也很有这脾气。那时我想,假如写一篇暴露小说,指定事情是出在某处的罢,那么,某处人恨得不共戴天,非某处人却无异隔岸观火,彼此都不反省。”

你看看咱的民族魂,为了促使国人反省,族群进步,并且不至于引火烧身,被无脑愤青骂作汉奸,简直是曲线救民了——第一,他就是不点明阿Q是哪儿的,比如他们浙江的或者我们河南的;第二,他弄的阿Q就是一个代号,既像一个人,又像一个族群。这样,既引不起地域歧视,又引不起集体群讧。相形之下,柏杨都是全称判断,第一是中国,第二是中国人。大家不跟他急才怪呢。

我倒觉得,不管柏杨是否丑陋,至少,反骂的人在给柏杨的书配插图。你说曾子都要一日三省吾身,难道你就不需要反省一下?你说一个人都需要不时的反省自身,难道一个民族就不需要?能反省的人,才能进步;能反省的民族,亦才能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柏杨是否丑陋不论,你先把自己弄得不丑陋且不是正事?中国人是否丑陋不论,我们把本民族弄得更不丑陋且不是正务?

至于汉奸云云。我觉得就是中国特色的笑话了。当下中国,动不动有人给别人奉送一顶汉奸帽子,真是丑陋到家了。这方面,我觉得有一个人特别值得我们效仿,他就是鸦片战争期间著名的钦差大臣琦善同志,当有人向他打小报告,说某某某是汉奸的时候,他小脸一沉,说这个告密者:汝即汉奸!一句话,谁告密,谁打小报告,他就反之于谁。试想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的领导都有了琦善这素质,那文革还会那么惨痛么?这么好的同志,政界方面可惜没几个领导学的,而且学界方面除了蒋廷黻,也没有人给他说几句公道话的。等着吧,待我写林则徐传的时候,捎带着还琦善同志一个公道。

这里说这么多废话。也有提前打预防针的意思。因为十几年的网络及著述经历,本人背的骂名,比爱臭美的我购买的各种小帽多多了,什么美日双料特务、汉奸卖国贼、满清遗孽、端方后人、杨荫榆入了日籍的侄孙女杨开凤后改名端木赐香、端木蕻良后代、日本女人、日本寡妇、一样姓李跟李双江家是不是有关系、头像就像卸了妆的梦鸽等等。以致于一些网友戏曰:知足吧,至少没骂你杨排凤,或者杨开慧什么的。总之,大家因这篇小文,骂想我几句还是可以的,但是想创新出一个新骂名,则是大不易的。俺一个老江湖,啥都领教过了。

废话少说,言归正传,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不可理解,我认为那是他们头脑太简单。或者说,他们的文化太简单了。中国人所谓的不可理解,其实是中国文化的丰富复杂所决定的。李泽厚曰:人是文化的积淀!金紫千曰:人是文化的灵魂!我说:人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的复杂丰富,决定了中国人民的不简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流派。关于“三教”,据记载此说起于三国时代。吴国的孙权和尚书令阚泽谈话中所提到的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指先秦的九个学术流派,见于《汉书•艺文志》。这九个学派是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三教九流成了贬义词,泛指江湖上各种职业。九流也被人分作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再加上某些学术流派的失传,所以现在学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定位为三方五家。三方是儒、道、释,五家为儒教、宗法传统、道家、道教、佛教。当然,还有用九流这个概念的,比如有些学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综称为十家九流,十家还是起源于《汉书·艺文志》,是在“九流”之外加一个小说家,但我们现在看到的十家九流丛书则是去掉小说家,另外加了一个佛家,并把杂家变成了兵家,它们是:儒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

总之啊,这么一列举,可看出,咱们的家当还真不少。有这么丰厚的文化家底,咱们的国人当然不简单了,随便一个中国老太太,哪怕她大字儿不识一个,但是她身上的文化色彩也是五光十色的,老外看得五迷三道,弄不清咱们是干嘛的。

试举例证明,一个女人嫁人嫁得不对了,老挨丈夫打,她谁也不埋怨,就怨自己命不好——我命苦啊。儿子没养活,夭折了,她会自我安慰曰:天意啊!天命是谁的思想?孔家老二的。孔二的天命论大家可能都知道,高深莫测谓之天,无可奈何谓之命。这时候,你能看出这女人信儒。可是一旦儿子长大,娶了媳妇忘了娘,或者游手好闲赌博吸大烟什么的,老太太会拍着膝盖哭诉:报应啊,老天爷,我作了什么孽了,给我这么一个不孝子(或曰败家子),这时候,老太太她好像又信佛了。可是你看她桌子上供的牌位,分明又是“太上老君在此”!太上老君是谁?道家创始人老子是也,因为跟唐家李氏王朝同姓,所以难免开后门之嫌疑,被李家封了个“玄元皇帝”,道教徒称他为道德天尊(又称太上老君)。

周宁也说,中国人同时信三教:尊孔祭祖、炼丹修真、烧香拜佛。问题是,有的中国人不只信这么三教,他跟吃火锅似的,逮什么都往里头煮,也不管那些东西的营养元素是否相冲相克。所以,他到底信仰什么,他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呢,害得老外不得不跟着中国的歌星唱: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

相形之下,还是中国学人能看个八九不离十。比如林语堂,他认为儒道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中国的士大夫一般是外儒内道,儒是入世的,积极的;道是出世的,消极的。奇怪的是,这么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恰好完美无缺地和平共处于中国人身上,而且有时候还分段体现,比如当官时,他就是儒;贬官时,他就是道了,比如苏东坡。以至于现在的人给自己定座右铭,还是儒道各半,叫作:以出世的态度干入世的事业。也就是说,干事的目的是儒,干事时的态度则是道。或者说,成功了就是儒,失败了就又变做道,总之,像变戏法似的,而且我们的小学生都会玩这种手法。小学生竞选班长了,他是积极的,入世的,想为大家服务的儒士,竞选宣言说得跟打了鸡血似的;可是一旦竞选失败了,他马上变成了道,消极的,出世的,似乎在这世上活了五百年似的,人前人后跟同学解释,谁愿意当那玩艺儿呵,出力不讨好的,之所以参加竞选,无非是玩一票而已。你说,咱孩子都这么猴精猴精的,洋人能不眼花么?两套语言系统也就罢了,居然连价值体系都是两套!

中国人不可理解,还有一个原因。有学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早熟的哲学。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中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

第一,人对物的问题。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梁认为中国学术早熟,不注重解决第一类学术问题,却直奔第二类第三类学术。比如儒学,便是中国最早的人际关系社会学。尼采那疯子把中国的儒骂作中国把戏、庸俗的世俗哲学,估计是有他自己的道理的。因为欧美从文艺复兴时代开始注重人本身,关注的是个人自由,至于人与人的关系却被完全忽略,直到后工业化时代,美国才出现个卡耐基,教人《如何推销你自己》,咱看着就像幼儿园小朋友的入园手册。如果说儒是第二类学术,那么中国的道则是介于第二类与第三类的学术。既调节人际关系,又调节人本身,至于佛,则完全是第三类学术了。

那么学术早熟对中国人有什么影响呢?第一,导致中国不重科技的传统;第二,导致国人提前看透人生。庄子认为人生如梦,可尼采那疯子说:人生即使是一场梦,也要做得有滋有味!相形之下,中国人视生如死,视死如归,生不如死,死即是生,颠颠倒倒,令人哭笑不得。

单说庄子,妻子死了他不但不哭,反而鼓盆而歌。这且不说他,等他自己要死了,弟子欲厚葬他,他说,不可,别葬我,随便扔个地方吧。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葬品,多好!弟子曰:怕乌鸢吃尸。庄子回曰:在上乌鸢吃,在下蝼蚁食,夺彼而与此,不太偏心了吗?

壮哉庄子,只可惜中国远古时期就出产这么聪明绝顶的人,似乎不能完全视作幸事吧?

早熟的学术,带出的是早熟的国人。一代比一代聪明,一代一代地把早熟进行到底,儒家的中庸,被玩成了抹稀泥的首鼠两端的滑头哲学,道家的超世,被玩成了明哲保身的缩头乌龟哲学,老是老滑头,小是小滑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知识分子如此,当官的更如此,否则鸦片战争期间,中国也不会出现“不战不和不降不逃不死”的两广总督叶名琛那样的老不死的不字主义的官僚来。至于老百姓,虽然识字不多,可是却不傻,也知道:吃饱点儿,穿破点儿,见了当官的走慢点儿,拐过弯去跑快点儿。

中国人如此早熟,那晚熟的半生不熟的老外当然看不懂咱了,累死他们!

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天主教温州教区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心情排行榜
最新资讯
综合新闻阅读榜
天主教温州教区  © 2011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639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86号  后台管理 投稿邮箱:tangqutongxun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