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轻扬牧笛 >> 避 静 十 讲
 轻扬牧笛
避 静 十 讲
时间:2013-06-12 13:15:46  作者:晚钟神父  点击:65165次  来源:本站原创    

第一讲 入静
一、教会传统的灵修活动 
    避静又称退省,是教会传统的一项灵修活动。它来源于圣经,因为圣经中曾多次记载了旧约先知及新约中主耶稣及其门徒的退省祈祷活动。之所以叫避静,据说是始于明末天主教三大柱石之一杨廷筠的说法,原意乃是避闹就静之意,为了省略就简称避静,一直沿用至今。在教会历史传统中,避静一直来都是神职人员及其它献身生活者必不可少的灵修活动,也深受教友们欢迎,尤其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广大教友喜爱的灵命栽培活动。 
二、与天主谈心的活动 
    避静是一种与天主谈心的内修生活。所谓内修生活的定义就是:人在自己的内在生命中,努力调节本性倾向,得好习惯,使判断事理、立身处事,全随福音之道,效法基督榜样。 
    那么,为何要与天主谈心呢?这是为了加强交流、沟通并深化感情的需要。我们都知道无论是父母子女或亲戚朋友之间,如果缺乏来自心灵的交流与沟通,那感情是无法深入地建立起来的。我们人是理智、意志与情感三合一的存在物,而我们所信的天主也是有情有义的有位格的存在,我们既信他,就应该跟他有发自心灵的生命交流。 
    我们又该怎样与他进行谈心和交流呢?根据圣经的启发,我们要上高山、入旷野与天主谈心。旧约记载,梅瑟和厄里亚这两位旧约代表性的人物,都是被引领到山上与天主会晤,然后建立起更深的关系。(参考出3-4章及列上19章)在欧瑟亚二章十六节中则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上主要引我们进入旷野与我们谈心。在新约中也记载了主耶稣被圣神带领进入旷野,四十天斋戒祈祷。圣保禄宗徒归化后,为了准备更彻底地为主使用,也进入旷野隐修了很长一段时期。(参考迦1:11-2:1)高山和旷野又在哪里呢?面对这个问题,我想起了中国古人的一首诗: 
道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座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过去曾有一位隐修士对一位虔诚的女教友盖恩夫人也作了类似的指点。这位女教友孤心苦诣,仔仔追求属灵的生命,希望找到天主,她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不放过每一场布道、每次灵修活动的机会,可是总觉得自己与天主还是咫尺天涯,因此她非常苦恼。隐修士听了她的诉说后,很平静地对她说了一句话:可敬的女士,多年来您只是努力地在外面寻找天主,可事实上天主并不在您外面,而在您内。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以色列人四十年旷野流浪,实在就是我们每个人信仰与人生的心路历程的写照。我们到这里追求,到那里找寻,然而,“天主的道离你并不远,就在你口里,就在你心中。”耶稣也明明对我们说了:“真正的朝拜天主,并不一定在哪座山上或哪座圣殿,而是以心神以真诚来朝拜。”(若4:13)所以真正的高山、旷野乃是我们真诚的心,我们要在这里与天主交谈,这里卓然屹立,这里四顾无人,这里最真实的自我将呈现在天地的主宰面前。 在这里灵魂才能得到洗涤。 
三、谈心的目的 
    我们上山不是为了自我满足, 我们入旷野也不是为封闭式的自我陶醉。上山是为了更好地下山入世,宣传福音见证生命;入旷野是为了更好地探求生命真谛,以便走出旷野指点迷津。当耶稣基督带领伯多禄等三位门徒上高山祈祷时,在天主的光辉笼罩下,伯多禄陶醉了,乐不思蜀,不想回去了。他说:“主啊!我们在这里真好,让我们搭帐留下吧。”这是多少内修者在迢迢灵旅中挥之不去的心结啊。然而耶稣并没有答应留下,反而又一次和光同尘,带着门徒下山了, 一到山下,立刻就接受了挑战。 当厄里亚被天主之神带领到曷勒布圣山的时候,一开始,先知躲在山洞里。然而,这不是天主所希望的,因此,天主命令说:厄里亚,出来!因为只有出来,才能真正起到主要我们所起的盐和光的作用。只有出来,生命才不会被浪费,恩宠才会得以发挥。当然,“出来”的方式是不拘一格的,有身体力行的出来,有声音言语的出来,也有思想精神的出来。但无论如何要出来,到这个世界上来,因为我们的宗教是一个不断出来的宗教,而不是一个自闭的宗教。我们的主曾为我们的出来入世向天主这样祈祷说:父啊!我不求你把他们带出这个世界,但求你保护他们脱免险恶。(若17:15) 
所以,这次我们参加这场避静,首先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来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好奇凑热闹?听听这次领避静者到底讲些什么?还是觉得生活太紧张,压力太大,让自己休息一下,松口气呢?如果是这样,那太可怜了。主说:“我来,是为给你们生命,且是更丰富的生命。”那我们来是为了什么呢?面对主的应许,我们如何回应呢?我们该向圣保禄、圣奥斯定学习。圣保禄说:原先我所看重的,如今为了基督的原故,都看作是尘埃粪土;我只以拥有基督为至宝。圣奥斯定说:主啊!我之所以受造,就是为了要得到你,若是得不到,我的心便永远不会安宁。愿这次避静成为我们追求基督生命并获得基督生命的又一个好机会。 

第二讲 圣召
一、召唤的形式 
    让我们从几节圣经里面去反省一下,圣召的几种不同形式。路加福音一章二十六至二十八节,是圣母的蒙召,以童贞女的身份被召选作救世主的母亲。圣母的蒙召可以说是在宠爱中的召唤,她出生于虔诚的家庭,有浓郁的信仰气氛,自己又始胎无染原罪。在我们修道人中,有不少人也是在恩宠洋溢的良好家庭信仰背景下,理所当然地走上圣召之路的。 
    有些人则不一样,他们生活在无神论的氛围中,从小对宗教信仰是无知的,是怀疑的,是不接受的,甚至还是反抗的,就在这样的心态中,天主却偏偏召叫了他们。在我们中间肯定有这样的例子,因为我自己就是其中一个。这种召唤就象若望福音一章四十三至四十九节所记载的纳塔乃耳蒙召一样,从不屑一顾的怀疑到不由自主地投诚,充满了戏剧性的色彩,却又是如此的真实可信。 
    还有一种被召唤的情形,似乎是很平常的,却是更令人深思的。那就是在忙碌的生活和工作中,受到主的召叫。玛窦福音四章十八至二十二节和路加福音五章一至十一节给我们记载了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自己的身边,这样的事不停地在继续发生着。 
而更令人惊讶的方式,则是当人还在罪的捆绑束缚之中,却意外地受到了天主的召叫,这种召唤是刻骨铭心的,让人也许来不及反应却欣喜若狂,义无反顾。路加福音五章二十七至三十二节和十九章一至十节所记载的肋未蒙召,与匝凯蒙恩的故事,可以说是最让人惊讶的例子。 
二、召唤的目的 
    就像圣母蒙召一样,凡在宠爱中蒙召的人,也应该让基督降孕在自己的生命里。像保碌所说的,使基督在我们内成形。这就是怀孕基督,带给人道的生命,救恩的生命。因为道之所以成为肉身,就是为了让肉身成道。而在怀疑的状况中蒙受召唤者,其意义和任务则更是为了在这个无信与败坏的世代中,引人去寻找信仰的亮光,去破除心中的迷雾。此外,主之所以也在忙碌的工作中召唤我们,其目的则是为了这个世界上众生。因为众生最容易在充满诱惑的旋转忙碌生活中,失去生命的重心。主要我们帮助这些人找到生命的根基,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主当我们还在罪中不能自拔的时候,召唤了我们,又有什么目的呢?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明白一个真相,并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真相:罪是我们无法否定的一个事实,也是我们生命中无法逃避的一种状况。而天上人间,除了耶稣基督之外,没有别人可以给予我们罪的释放和赦免。(参宗4:12)一个在罪的捆绑与压迫之中,体验到被释放的喜悦与平安的人,则会以充满生命力的见证把这样一个严肃的、生死攸关的问题毫不掩饰地向人们提出:你愿意在自己的罪恶中死亡呢,还是愿意在耶稣基督内得永生?! 
    上面讲了圣召的几种形式及各自的意义的目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圣召实在是多么伟大又意义深远的一个行动,一个来自天主的措施。我们除了顺服,是别无选择的。天主的圣意深奥莫测,在我们的一生中,他对我们的召唤也许不是一次性的,而且也可能并不是一种方式的。那我们该如何去回应呢? 
三、蒙召的回应 
    我们从前面四种形式的圣召,所引用的圣经章节中的人物分别来看一下,就可以概括出这些蒙召者的心态,有这么共同的几点:谦卑顺服,反应迅速,毫不迟疑,义无反顾。路一章三十八节中,圣母的回应是:“主的婢女在此,愿照你的话成就于我。”何等的谦卑顺服!若一章四十九节,当纳塔乃耳亲自听到了耶稣与他说话之后,他的回应是热烈的、干脆的,他一下子抛开了怀疑,心悦诚服地承认耶稣是天主子。而玛窦福音四章二十至二十二节和路加福音五章十一节则分别记载门徒们受到主的召唤后,“立刻撇下网,跟随了他。”“马上撇下船和他们的父亲……”“于是把船靠了岸,撇下一切,跟随了他。”这种回应是彻底的,没有瞻前顾后,依依不舍。这几节经文告诉我们,回应圣召的正确态度,就在于勇于弃绝自己曾经所依恋的外物。路加福音五章二十八节所记载的助未的回应,不单坚决彻底,而且还有一种来自意志的生命方向的扭转。经文中说:“肋未就撇下一切,起来跟随了他。”肋未跟别的蒙召者不一样,他是在罪恶的压力之下起来的,更加需要一种内在的勇气和力量。他的起来,比别人多了一份自我反抗和自我否定。 
四、回应圣召的挑战 
    真正对圣召的回应,就是要准备跟在耶稣后面,背起十字架,并让自己最终死在十字架上。所以圣召的路上是要时刻准备自己过无我的生活:因为这就是耶稣的生活。记得有一次读到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七到五十八节的时候,心有感慨,就写下了这么几句诗: 
风餐露宿苦奔腾,为拯世灵忙传经。 
狐狸有洞鸟有巢,人子曲肱自作枕。 
    生命的悲剧就在于放不下自己所拥有的,舍不掉自己所贪恋的,走不出自己所沉溺的,结果就与永生失之交臂了。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一种失落啊!每次读路加福音十八章十八至二十七节这段经文的时候,总不禁扼腕叹息。生活富裕但又洁身自爱,谨守诫命的富家子弟,本已深蒙主喜爱,却只因放不下一个“贪”字,辜负了主的期望。这真是: 
有心向道奔主前,无力弃家也枉然。 
定睛一看本有缘,放不下来奈何天。 
    而路加福音九章五十九至六十二节中,被主称作“手扶着犁而向后看的”那些人,在主的殷殷切切的呼召声中,却提出了“先埋葬父亲”或“先辞别家人”这类貌似合理得似乎让人无法拒绝的要求。然而,明眼人一下就能看出来,在这些貌似合理的要求后面,却隐藏着深度的无知和自私。无知在于不明白对圣召的答复是不允许附加任何条件的。圣召乃是一个绝对权威者对人的绝对的要求,面对这个绝对的要求,人只能作出绝对性的答复,没有中间的选择。自私则在于这些要求的背后,暴露出一种对属世生命的内在依恋的不正确心态,这乃是修道生活最可怕的内在障碍,这种障碍会随时间延续而膨胀起来。多少年来,每次当我自己读到这几节经文,总有一种很深的悲哀袭上心头,因为自感修道十几年,还没有让自己跳出这种不正确的心态: 
多少尘劳迷本心,出家依然作俗人。 
数载修途匆匆过,恩主台前悲深深。 







第三讲 诱惑
回应了圣召,不等于一步到位了。相反,诱惑会紧随而来,并且比不修道以前的诱惑可能更大、更多,也更强烈,而且可能长时间地伴随着我们。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以路加福音四章一至十三节的经文来进行对诱惑这一主题的反省。 
一、 诱惑是必然的 
    对耶稣基督来说,约旦河受洗的经验(路3:21-22),也可以说是他蒙召的经验。当他站在约旦河中接受洗礼的时候,“天开了”,这是一个何等奇异的景象。父在他的生命中把他那份天主子的内在自我意识强烈而又明确地召唤出来,庄严而神圣的使命感产生了。但紧接而来的是灵与肉的交战与试炼。 
    耶稣的经历也该是我们的经历,因为“徒弟不能胜过师傅”。主在教给我们的祈祷文中,也没有让我们乞求免了诱惑,他要我们求父不要让我们陷在诱惑里(路11:4)。这与他在山园祈祷中的意向是一致的:“父啊!我不求你把他们带出这个世界,但求你保护他们脱离险恶。”(若17:15)其实,我们也可以说,哪里诱惑越多,恩宠在哪里也格外丰富。因为面对各种诱惑时,我们会更加恳切地祈祷,更加深入地思考,更加热切地盼望。这样,对信仰的了解会越来越丰富,理解会越来越深刻,对圣召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明确。保禄宗徒说:“磨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老练生望德,望德不叫人蒙羞。”(罗5:3-5)这段话是在饱经诱惑的灵程中体验出来的。雅各伯宗徒对此也有同样的领悟,因此他在雅各伯书一章三至四节中这样说:“因为你们知道,信心经过考验,就能坚忍不拔,坚忍不拔就能完成工程,达到纯全无缺的地步。” 
二、诱惑产生的根源 
    传统的灵修认为诱惑的的根源来自魔鬼、肉身与世俗。这是非常精辟的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圣经上记载耶稣的诱惑只来自魔鬼,这是启示我们,主耶稣的内心是平衡的、和谐的,没有丝毫的私欲偏情,他对身外的世俗也没有痴迷与贪恋,他爱这世界及其众生,但对这世界和众生来说,他又是完全自由自主的,所以世俗不能诱惑他,他自身也不是产生诱惑的根源。 
    然而,我们这些可怜的罪人就不一样了。我们受原罪污染的心灵,潜伏着许多私俗偏情;与外界现象交合后, 产生了某些不良的心力感应,这样,诱惑就在我们的生命中产生了,于是,我们就不由自主地被一种邪恶的氛围笼罩着、包围着,赶也赶不走,躲也躲不掉。这些东西交织成一种生命里的烦恼网,缠扰着我们。但正是这些烦恼,在天主旨意的奇妙安排下,若我们顺服天意,就能成为使我们灵命成长并成熟的生命课。古人说:“烦恼即觉悟。”此言诚不虚也。 
    我们的心灵是来自天主,故虽受污染,但本质上仍是好的。所以要做去污除垢的工作,还其本来面目。所谓去污除垢,就是要净心。心灵若一蒙尘埃,诱惑就得逞了。因为看不清了天主的圣意,心灵出现了许多盲点,妄念纷飞,行动也就盲从了,不知不觉坏习惯就积起来了,心灵就污垢满面了,于是就陷入诱惑不能自拔了。故修道其实就是修心啊!要常常注意在起心动念的地方去修,让自己的心灵状态不断地返朴归真,恢复到天主最初造人的那个真我境界中去。古人有感于此,故提出了“诚意、正心、修身”之说。当代一位有名的修行者净空法师,他是我们天主教界的好朋友,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修道就是让我们的心灵常常保持在那种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的状态,这就是真修真悟。主耶稣在真福八端里说:“心灵洁净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要看见天主。”何谓看见天主?即明白天主旨意,亦即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也。 
三、主为我们受诱惑 
    主是在什么时候受诱惑的呢?是在出去传道之前。故使命越大,诱惑也越大。主所受诱惑又是长久而猛烈的。经上说是“四十天的功夫受魔鬼的试探。”我们知道主的诱惑是为我们而受的,他所受的三次大诱惑,正揭示我们人性中三方面的大弱点。现在,就让我们从这三方面来进行自我反省: 
(一)饥饿感 
    经文记述说:“过了那日期,耶稣就饿了。”这是提醒我们人性的限度,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在人的承受力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如果不让天主来加强我们,魔鬼就会乘虚而入。“命令这些石头变成饼吧。”生命中的饥渴感,是人性里挡不住的一种本能需求。面对这种需求背景之下的诱惑,主耶稣教给我们的处理方法,就是回到天主的圣言里去:“经上说,人不是单靠饼而生活,也靠从天主口里发出的每一句话。”的确,唯有圣言是我们的力量、武器;又是我们的铠甲、坚城和堡垒。正如希伯来书所说的,“天主的话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 
    主耶稣对付诱惑,并不只是简单地利用一下圣经语句而已。他的这句回答,是从他的内在生命意识里发出来的。从天主性的角度而言,他本身就是道,就是天主圣言;但从人性的角度看,他已把自己的整个人生命活动跟天主的道、天主的旨意融会成一体了。所以,在若望福音中,他这样阐说他自己与食物的关系:“我已有食物吃,那是你们不知道的。”(若4:32)“我的食物是承行派遣我者的旨意,完成他的事业。”(若4:34)这与我们中国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而不谋食”其实是一样的道理。因此,我们的古人说得好:“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其心同,其理同。” 
    所以,作为基督徒,尤其作为修道者,我们的饥渴感,应该表现在对道、对灵性生命的渴求,而不能滞留在对物质、本性方面的需求上。随着修道的深入,生命的境界也要提升,生命中的需求,尤其是生理和情感方面的需求也要不断地自我超越;若跨不过,则容易扭曲变态,若跨越了,就能产生气质上的变化。 
    性、情、爱不能从生命里被取消,只能在生命里进行整合与升华。在这过程中,我们当然会因克制与奉献而产生一度的紧张与压力,但如果有足够的恒心与毅力,加上行之有效的灵修方法,那么,不久之后,就会被内心洋溢的愉悦所充满。因为这种舍己与奉献只能使生命更充实,而不会使生命更空虚。如果一个修道人没有那种对道的体验而产生的发自内心的愉悦,那么,解释只有一种,他还有罪的障碍。 
    生命的境界提升了之后,不知不觉间,我们会比常人更加了解爱情的奥秘。我们看看旧约雅歌的作者、圣保禄及圣十字若望和圣女小德兰的一些关于爱的作品,就知道这话不假了。无独有偶,在中国传统宗教的灵修中,也有相似的体验。有这么一首禅诗,以男女欢爱的描写来表达对悟道体道的感受,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金屋玉妆锦绣伟,笙箫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这是一种对属灵的爱情的了解与体悟,与本性的爱情不同。男女本性之爱情的结晶是肉体的子女的诞生,而属灵的爱情,则会为天国产生精神的子女。 
(二)占有欲 
    “这一切权势及荣华,我都要给你——所以,你若是朝拜我,这一切都是你的。”(六至七节) 
    魔鬼的给予是一种彻底的欺骗,其目的是为了掠夺和占有我们的灵魂。而天主的给予则是一种自我奉献,其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爱。所以魔鬼要挑起我们的占有欲,而天主则提醒我们舍弃自己。 
    占有欲包括对事物的贪恋,对他人的占有,对自我的把持不舍。具体表现在对权势、名利的贪恋,或对别人的感情、友情的独占,或对自己主观愿望的执着。人天生有种种竞争的心理,由此则易产生攀比、嫉妒、仇恨、阴谋等。名利、地位、权势,这些都是令人趋之若骛的东西,人很难真正舍掉,而舍不掉的结果,当然会造成很多心理的不平衡。其实,这就是一种走不出自我的悲剧。一位老神父说的好:灵修灵修,说完了只有八个字:死于自己,活于基督。可是,这个道理却是“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啊!做不到的结果,就会导致圣召的道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痛苦,越走越矛盾,最终心力交瘁,全面崩溃,修道人要学习过三愿生活,三愿都是要求我们放弃自己、交托自己,以无我的心态顺服天主旨意。人若真悟道了,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可以放弃,更何况那些可有可无的身外之物呢?为救他人甘以身替罪,接受纳粹饿死之刑的国柏神父,已为我们作了有力的见证。 
    得着基督,得着万有。真正在耶稣基督内生活着的人,其他的一切对他都是可有可无的,并不重要。古人说:修道乃大丈夫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也。面对魔鬼的诱惑,主耶稣的回答是大义凛然、毫不含糊的:“经上记载‘你要朝拜上主,你的天主,唯独奉侍他。'”这里启示我们,修道要想成功,就必须有一种破釜沉舟的气概和精神:要么让自己得着基督,要么让自己丧亡。如果不冷不热,终必遭到唾弃。 
(三)成就感 
    在第三次的诱惑中,魔鬼企图让耶稣产生虚荣的成就感。试想,当一个人高高地立在众人的头顶之上,让人仰视,已经够危险了,如果不谦抑自牧,还想跳来跳去,他不把自己摔死才怪呢。魔鬼的伎俩无非是让我们走死路。我们知道,适当的成就感会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的热情与活力。但无节制的个人成就的追求,而不把这种追求放到自己的内修生活中加以调节与整合,是很危险的。会导致情绪的狂乱和不明智的冒险行动,会走到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封闭心态中。 
    修道人要有一种自知之明,要正确看待自己拥有的神恩,努力认清天主在我们身上的计划,谦卑配合天主旨意,不要好高骛远。保禄宗徒曾经非常恳切地提醒我们:“我因所赐给我的圣宠,告诉你们每一位,不可把自己估计得太高,而过了分;但应按照天主所分与各人的信德尺度,估计得适中。”(罗12:3) 
    圣经还给了我们一个很有说服力的例子,帮助我们来了解这一道理。出谷记告诉我们,当梅瑟四十岁时,血气正旺,正义感很强,然而个人英雄主义的味道也很浓,那时候他想有所作为,而天主却偏不用他。当他颠沛流离,饱经生活的磨难,直到八十岁的时候,锐气减少了,心境平淡了,天主却偏偏召叫他去完成一项重大的使命。 
    如果我们很深地意识到,我们所从事的不是我们个人的事业,而是天主的事业。那我们就不会太执意自己的成败得失,而能尽人事听天命。五十而知天命的孔子也说过: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凡事不要过于执意、认真,不要太在乎自己。这样,人生就能达到中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古人深深理解这一道理,所以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观点。古人凡事顺应天意,不勉强干扰天道规律,不以个人的成就来扰乱天主的计划,所以处事为人能进退自如,气度恢宏。不对个人的成就斤斤计较,就不会再有求而不得的烦恼忧愁。“不要试探上主,你的天主”这句劝谕的背后,有一种很大的信心与深度的安详。只有进入耶稣基督内心境界之中,我们才能品味这淡泊与甘饴的人生至味。这真是: 
为谁辛苦为谁忙,心中有主心即安。 
道内自体真消息,至味原来是平淡。








第四讲 挣扎
一、挣扎的必要性
修道过程中,挣扎是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的。因为诱惑是不断的,且常常会随机而来。路加福音四章十三节说:“魔鬼用尽了种种试探,就离开了他,再等时机。”伯多禄前书五章八节说:“魔鬼就像咆哮的狮子,到处巡游,寻找可吞噬的人。”所以,只要我们身上的私欲、私意还没有死干净,那么内在的挣扎就是必然的。 
    一个越有心向道、有心求道、有心修道的人,内在的挣扎可能比一般人更厉害,心灵的苦闷也更多。这是心灵的爱情与肉体的软弱博斗的结果。著名诗人艾青在他的一首诗里这样写道:假若我是一只鸟,我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一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和无奈交织而成的苦闷,常常也会在我们的修道过程中不期然地出现。因为一个目标明确的修道人,因自己灵性上的软弱,内在障碍的无法尽快突破,以至不能早日走出自己内在束缚,获得生命的释放与自由而焦急苦闷。这种强烈的渴望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无奈相冲突,就形成了深深的灵性上的挣扎。 
    越明白圣召的神圣意义的人,对自己的生命品质、灵修境界要求会越高。这样的人,内在的挣扎、困惑、痛苦也会更多、更深,因为这样的人心灵是很敏感的。对神圣的东西敏感,对罪恶也很敏感,故内心世界是丰富复杂的。这样的人要常常默想罗八章二十八节这句圣经:“天主使一切协助那些爱他的人,就是那些照他的旨意蒙召的人,获得益处。”真的明白了这节经文的含义,就能明白每一次灵性里面的挣扎,就是一次生命课,是一次洗炼,使生命在基督的带领下越来越走向深度的成熟与圆满。 
二、主的挣扎 
    当我们提到主的时候,请先不要马上想到他是全能全知可敬可畏的天主。我们先来看他也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真真实实的人,有人的限度,也有人的软弱。这样,我们就更容易走近他,也更容易在我们的灵修过程中去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保禄宗徒是一位明白天主心意的人,他以自己信仰及灵修生活中无比真切的体认,给我们讲出了一位真实的耶稣:“当他还在血肉之身时,以大声的哀号和眼泪,向那能救他脱离死亡的天主,献上了祈祷和恳求,就因他的虔敬而获得了俯允。他虽然是天主子,却由所受的苦难,学习了服从。”(希5:7-8) 
    主挣扎的经历,使他能更走近我们的生命历程中,也使我们能更走近他的生命境界里。主的挣扎,大致来说,在他的生命中有这么三个阶段: 
(一)传道之前,旷野祈祷中,他的内心曾有过争战。要做世俗的默西亚呢,还是做人心灵的默西亚?相信以色列人五百年来整个民族强烈的默西亚意识和情结,对身为犹太人的耶稣不能没有影响,不能不产生一度的挑战与挣扎。 
(二)被捕之前,在革责玛尼山园的那不眠之夜,面对别无选择的死,以及三十三岁的年轻生命对生本能的依恋,对死自然的抗拒,在他生命的祈祷中,回响一曲令人震撼的心灵交响曲:“父啊!如果你愿意,请免去我这一苦杯吧;但不要照我的意愿,而要照你的意愿。”圣路加更以细腻的笔触给我们写出了当时那惊心动魄的内在挣扎的场面:“耶稣苦闷至极,祈祷越发恳切。他的汗如同血点,滴在地上。”(参路22:41-44) 
(三)在十字架上,在千万人的注视中,他的内心却饱尝了孤独之苦。“我的天主,我的天主,你为什么舍弃我!”极度痛苦中的强烈的孤独感,使他不由自主地借圣咏上的话,抒发了自己内心深沉而复杂的感情。我们如果熟悉这第二十二篇圣咏,就能体会到,作者一面表达出由于深度的失落感而带来的不可抗拒的内在孤独,另一方面,在圣咏的后部分,却又表达出作者对天主坚强的信德。主耶稣虽然只喊出了圣咏上的一句,却包含了全部第二十二篇圣咏的丰富而深沉的思想感情。因此,他最后仍然说:“父啊!我把我的灵魂交托在你手中!”(路23:46) 
    主为我们先经过挣扎的脚踪,为了让我们知道如何跟随,使我们在挣扎的时候内心有盼望,有安慰,更能帮助我们去接近他,走进主的心中,向他发出求救的祈祷,并在主内接纳自己的有限、软弱,安心等待天主的时间。 
三、圣人们的挣扎 
    我们现在再来看看圣经中几位圣仆人,在蒙召随主的过程中的一些挣扎的例子: 
    在创世纪二十二章里,记载了亚巴郎听命祭献独子的故事。上山献祭的行程,也是他内心痛苦挣扎的行程,当他走到终点时,他的挣扎被喜乐与安慰代替了。从创世纪所记叙的父子俩上山时的简短对话里,我们如果用心读,就能读出那股被压抑着的沉重的气氛。亚巴郎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他只有凭信心咬紧牙关走向上主要他走的目的地。信心能产生奇迹,能给人生带来转机。当生命中出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信心往往会使我们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圣祖雅各伯的挣扎,则反映在创世纪三十二章二十三至三十节中的有关描写雅各伯与天神搏斗的那一段章节中。“雅各伯”意为抓住,这名字本身很有深意,正反映了他前半生自私自利,不择手段巧取豪夺的性格特征。当他经过了长年的漂泊流亡生涯之后,痛定思痛,就在雅波克河渡口,一夜没睡反省检讨自己的生活。与天神搏斗的描写,正反映出他内心两种力量的争斗,一种是属神,一种是属血气的。开始属血气的总是占上风,一直斗争到天要亮了,直到谦卑顺服下来才让属神的战胜了属血气的。 
    还一位代表人物,就是梅瑟。在天主的召叫与梅瑟的回应之间,产生了一种很大的内心争战。世事沧桑经历多了,心境淡漠了,不愿接受挑战,故想逃避使命与责任。可是一个不愿意服从天主旨意的人,怎能成为天主的人呢?而一个属于天主的人,又怎能逃避来自天主的责任与使命呢?而一个身负上天使命却不让自己成为属于天主的人者,又怎能被主所用呢?出谷纪四章十至十七节和四章二十四至二十六节两段圣经用一些隐晦的描写向我们披露了梅瑟的挣扎与最后顺服的过程。 
    此外,圣经中还让我们看到大先知耶肋米亚、厄里亚及先知约纳在面对天主的呼召与自己回应之间的那种挣扎。他们在面对使命和回应圣召的时候,都有过或者逃避、或者沮丧,甚至抗议的心路历程,然而,最后都在天主的慈爱和大能的光照引导下,走出了自己灵性里的黑暗境遇,突破了内在的挣扎,以谦卑俯就了天主的圣意。他们一个个血泪交错的侍奉经历,至今读起来仍令人回肠荡气、感慨不已。激励我们在灵程上奋不顾身、勇猛精进。 
四、挣扎中的失败者 
    圣经中不单给我们留下了一些在挣扎中得胜的圣者芳表,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令人遗憾的失败者的形象。在这些人中,茹达斯就是一个遗臭万年的代表人物。在跟随主的过程中,他与其他门徒一样,开始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个人目标与个人理想追求,其他宗徒在耶稣的潜移默化的教导、熏陶之下,要么放弃了个人的私心,要么把自己的理想整合在耶稣的生命追求和实现中了。唯有茹达斯始终执着自我追求与实现,不肯顺服主的心意。所以他个人理想和自我追求、自我实现与老师所要求的使命常有冲突,不能认同,故做不到死于自己交托给主。最后,个人主义占了上风,为了一己之私出卖了老师。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看到一些修道人,因不堪重负,为了逃避压力和内心的煎熬,丢下十字架,放弃走苦路,还俗了。还看到一些人,修道的动机本就不纯,修道后又不下苦功调整自己的心态,结果越走越俗化,终于在教会里捞了一把之后,离职了。还有一些修道人,人虽还留在教会里,但满脑子世俗追求,以教会作为自己个人私欲发展的基地,于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并乐此不倦。 
    以上这些人,无论是离开修道圣召团体的,还是依然混迹在修道队伍中的人,当他们最终选择了他们目前的这种生活方式时,我相信他们的内心都是经过一番挣扎的。令人可惜的是,他们在挣扎中失败了。 
五、该如何面对挣扎 
    为什么我们会有挣扎呢?外在的原因是环境、气氛可能对我们有压力,有时甚至与我们求道的理想、追求格格不入,造成内心深度的悲观失望。内在的原因是自我意识太强,把个人理想、自己的东西抱的太紧,以至于耿耿于怀,放不下来。 
    作为一个对生命有追求有理想的修道人,在挣扎的过程中,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出现下面的几种现象: 
(一)内心的失落感:理想与目标黯淡了,天主自我隐藏了,对自己的选择怀疑越来越强烈,前面一片灰蒙蒙,后面一片雾茫茫。好像什么都抓不到,一切都落空了,一种无边无际的空虚笼罩着整个生命。觉得一切的努力,一切的投入都是徒劳的,毫无价值和意义的。内心有一种被欺骗了的感觉。这时候那种深深的不甘心但又无可奈何的意识,强烈地占据了我们的心灵,自己觉得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了,成了世上什么都不是的可怜虫。 
(二)强烈的孤独感:万千思绪,百感交集,但可向谁诉说,又怎能表达出来呢?自己纵然想表达也语无伦次,词不达意,因为内心的苦闷太深了,话语实在不能把那种感受清楚完全地表达出来,所以别人也无法真正进入我的内心世界来了解我的心境。在千万人中,我是孤独的。孤独得就像站在古幽州台上的陈子昂所说的一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涕下。” 
(三)对祈祷的厌倦感:有时候因内心有强烈的需求,推动他向主倾诉、哀哭,有时候又因深度的失望与悲观,使之对祈祷和个人灵修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厌倦感。情绪的起伏波动比较大。 
    在圣召的道路上,出现上面所讲的这三种挣扎的现象,可以说是天主所赐的黎明前的黑暗。若处理得好,修道生活可能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转机,若处理不好,长期会被苦闷、无奈、压抑、悲观所困,挣扎的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放弃圣召或心理不正常的状况。所以,面对个人灵修过程中的内在挣扎,必须要正视,努力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那么,有哪些途径呢? 
    一般比较暂时性的解决途径是,或进行一些体育活动,或者旅游散心,以消解蕴积的能量;或者从事一些艺术活动,培养个人艺术爱好与兴趣,或者从事一项研究工作,以分散注意力;或者以读书、写作来排遣内心郁结的情绪,让它疏泄出来。然而,这些方法终究都是不彻底的,所以不要太入迷,以至本末倒置,把手段、方法变成了目标。比较彻底的方法还是祈祷、读经、谈心、告解、领圣体。关于祈祷除了比较公共性的之外,最好培养个人化的祈祷习惯,让自己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到心灵的内室向主叹息,向主流泪,向主哀告,向主倾诉。读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主、圣人、先知们心灵争战的光景,仔细揣摩、体验,以寻求心灵的共鸣,激发灵性的力量来应付自己的软弱。至于谈心或告解、领圣体,则是一种更有形且持久的帮助力量,选一位神师或属灵的弟兄姐妹,与之分享自己的一切,让对方静静地听,自己能说多少就说多少,能说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如果有罪的障碍,就及时向神师神父告解,不要拖延等候,不然就会给魔鬼留空子,那么,灵性里的情景就会更加糟糕了。此外,还要请一些弟兄姐妹帮助祈祷,这是很要紧的,有许多软弱的人之所以到今天还能站立得住,与不少人的代祷是分不开的。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在我的修道经历中,曾发生过很大的心灵挣扎,几乎要放弃圣召了,感谢主的扶持和带领,使我走到今天。我曾把这过程写成几首诗,愿与大家一起分享、共勉: 
修道难,魔事扰纷纷;举目遍缠诱惑网,迈步提脚惧陷坑,进退维谷间。 
修道难,最难是修心;平原走马诚难收,几度勒缰又奔腾,一路挣扎行。 
修道难,靠主才安稳;浪涛汹涌从容过,荆棘遍地亦等闲,勇猛更精进。




第五讲 悔改
一、什么是悔改 
    当施洗者若翰从旷野里走出来的时候,面对如饥似渴的群众,大声疾呼说:“你们悔改吧!因为天国临近了。”(玛3:1-2)当耶稣基督从旷野的试探中,得胜出来,走在加里肋亚的通海大路上时,他也是一边走,一边宣讲说:“天国临近了,你们悔改吧。”(玛4:17-22) 
    那么悔改是什么呢?是念一遍上等痛悔经文,随之用拳头在心口捶三下吗?或者是例行公事地去神父那里办个告解吗?并非这么简单而已。悔改乃是一种内心的刺痛(宗2:37-41),是一种良心的觉悟,对以往行为的厌恶和否定。悔改是向属血肉的生命告别,是复活的属灵新生命的开始。就像圣保禄宗徒在厄弗所书信里所讲的:“为此我说,且在主内苦劝你们,生活不要再像外邦人,顺随自己的虚妄思念而生活;他们的理智受了蒙蔽,因着他们的无知和固执,与天主的生命隔绝了。这样的人既已麻木,便纵情恣欲,贪行各种不洁。但你们却不是这样学了基督。如果你们真听过他,按照在耶稣内的真理,在他内受过教,就该脱去你们照从前生活的旧人,就是因顺从享乐的欲念而败坏的旧人,应在心思念虑上改换一新,穿上新人,就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造,具有真实的正义和圣善的新人。”(弗4:17-24) 
二、为什么我们要悔改 
    因为我们都是罪人,又生活在罪的环境与氛围之中,不断受到罪的污染和捆绑。圣经把我们的可怜状况,说得已经十分透彻了:“没有义人,连一个也没有;没有一个明智人,没有寻觅天主的人;人人都离弃了正道,一同败坏了;没有一人行善,实在没有一个;他们的咽喉是敞开的坟墓,他们的舌头说出虚诈的言语,他们的双唇下含有蛇毒;他们满口是咒言与毒语;他们的脚急于倾流人血;他们的行径上只有蹂躏与困苦;和平的道路,他们不认识,他们的眼中没有敬畏天主之情。”(罗3:10-18) 
    我们实际上就是在这样的一种生命状况中生活着,而我们的本性又是那么软弱,许多时候,在许多事上,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就像主耶稣对我们所洞察的一样:“心灵固然愿意,肉体却是软弱的。”(谷14:38)面对这样的生存状况,连圣保禄宗徒也感叹说:“我也知道,善不在我内,即不在我的肉性内,因为我有心行善,但实际上却不能行善。因此,我所愿意的善,我不去行;而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却去做。但我所不愿意的,我若去作,那么已不是我作那事,而是在我内的罪恶。所以我发现这条规律:就是我愿意为善的时候,总有邪恶依附着我。因为照我的内心,我是喜悦天主的法律;可是我发觉在我的肢体内,另有一条法律,与我理智所赞同的法律交战,并把我掳去,叫我隶属于那在我肢体内的罪恶的法律。”(罗7:18-23)保禄宗徒从思想理论上给我们阐述了人生存的这种无奈状况。而伯多禄则以他活生生的经历给我们证明了这个事实。在马尔谷福音第十四章记载,当耶稣向众门徒指出自己将要受难,并预言门徒们会因此而跌倒时,伯多禄却信誓旦旦地说:“即便众人都要跌倒,我却不然。”后来更慷慨激昂地说:“即便我该同你一起死,我也决不会不认你。”然而结果又怎样呢?还不是如耶稣所预言的,鸡叫两遍之前,他就三次否认了自己的师傅。伯多禄愿意这样吗?可是他是不由自主的。 
三、悔改需要救恩
    当保禄在罗马书七章进行了长长的似乎无奈的阐述之后,发出了一声令人辛酸的感叹:“我这个人真不幸呀!谁能救我脱离这该死的肉身呢?”生命到了这样的境地,好像已到了绝路上了。然而,令人惊喜的是,保禄宗徒笔锋一转,立刻给了我们一个明确而又充满希望的方向:“感谢天主,借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罗7:24-25) 
    因此,悔改需要救恩,需要来自耶稣基督的救恩,除了他,天上人间决无其他的救援。(宗4:12)当我们听到这一福音讯息的时候,当我们听到来自天主的要求悔改的声音时,今天,救恩就临到我们身上了。(路19:9)“今天”这个字,在希伯来书中的意思,是指天主特别安排的一个得救恩、得释放、得安息的日子,是一个充满新希望的日子。从圣经的角度而言,是指从默西亚降生到第二次来临的这段日子,也是指新约子民从开始领洗到离开这个世界的时期。这些时期在天主面前,都是一个救恩的今天,就是天国进入人间的日子。(参阅希4:7-9)这也就是圣保禄所说的:如今正是蒙恩的时期,如今正是得救的时期。为进入这个日子,必须悔改,转化心思念虑,因为我们都有幸生活在“今天”里。 
    这是一个得救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悔改,不然,光阴似箭,我们就可能来不及了。如果我们把基督信仰生活分为三部曲,那么,悔改就是我们基督徒信仰生活中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这一步如果没有真正的迈出去,那我们接下来的信仰都是只是形式而已,接下来的两步,感恩与交托也就免谈了。你都没有亲身体验到因忏悔改过而带来的罪被赦免、捆绑被释放、生命被天父拥抱接纳的喜乐,何来的感恩?没有感恩的经验,那又如何交托与信靠呢?所以,基督徒跟非基督徒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在于有没有浓厚深沉的忏悔意识。基督徒生活的时空与非基督徒的一样,都充满了罪,我们都一样软弱,一样是罪人,且继续在无意或有意地犯罪。但不一样的是,我们会忏悔,我们承认自己是罪人,需要悔改,需要救恩。而这一点,对非基督徒来说就困难了。 
四、如何进行悔改 
    悔改需要有一个过程,即心灵的准备期,天主的上智往往奇妙地安排一些人、事或特别的时机、境遇,为我们的蒙恩归依得救作充分的准备。如果我们的敏感度不够,没有及时有效地把握好这些机会,那么,天主给我们的准备期可能就会延长。旧约中提到的以色列人,本来只用四十天就可以进入迦南福地的,就因为以色列人对天主旨意的不断悖逆与顽抗,结果绕了四十年,才终于进入迦南福地。这个例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深刻的教训。而身为外邦异民的尼尼微人却不一样,当他们听到约纳先知的宣讲:“还有四十天,尼尼微城就要毁灭了。”尼尼微人就立刻信从了,从国王到乞丐以至牲畜穿苦衣、撒灰补赎,终天以哀祷和苦行赢得了天主的怜悯,撤销了惩罚。这短短的四十天,就成了他们悔改得救的良机。 
    当我们准备领洗时,我们需要有一段相当长时间的慕道期,这其实就是一个悔改重生的准备期。我们还注意到,圣经上多次提到“四十”这个数字,它在很多时候往往都象征着悔改或重生的准备期。除了上面所提到的两个例子外,我们注意到梅瑟在米德杨牧羊到蒙召是四十年(宗7:30);梅瑟在西乃山与天主神交密谈的时期是四十年(出24:18);厄里亚到曷勒布山与天主会晤的旅期是四十天(列上19:1-8);而耶稣在旷野里守斋祈祷的时间也是四十天(玛4:1-2)。因此,教会就利用四十天的时间,为迎接并庆祝复活节作心灵上的悔改和重生的准备。 
    在玛尔谷福音一章十八节,讲到几个门徒为了跟随主而抛下了自己赖以谋生的渔网。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属灵的启示。我们要想真正皈依救主,就必须要抛下绊住我们的世俗之网,对自己的人生观重新作一调整。因为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实就是一张无形的大网,人们用名、利、财、色、权等,来编织这张网,网住了许多贪心的人。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一张漫天大网,织就这张网的,就是种种难以放下的人情面子、个人虚荣心及种种不合天主圣意的私心杂念。 所以,悔改不只是一个意念,而是一个持久的行动,是一种不断继续的更新的生活。这种生活要求我们要毫不恋惜地抛下一张张世俗之网,去重新编织属灵的、属天的爱网。只有不断地去撒这张爱网,生命才真正活得有意义、有价值。



第六讲 投身
月黑风高浪涛紧,几度沉浮亦惊心。 
舟行飘零似败叶,问君敢作踏波人? 
    这首小诗是我在读玛窦福音十四章二十二至三十三节的时候,有感而发写下来的。面对当今的世俗和在这世海浊浪中沉浮的地方教会,及我们这些投身教会和社会,作福传救灵工作的基督徒,尤其修道者们,在回思耶稣踏浪而行的壮举之时,看到自己在这世海风涛中是那样的胆小畏缩,战战兢兢,不禁自感羞愧、汗颜。 
    借着今天避静的这个机会,让我们一起用节节贯串的方法来默想这段经文,并赖这段经文的光照和启示,获得投身世海、事主救灵的勇气和力量。 
一、二十二至二十三节 
    耶稣让群众吃饱以后,为什么反而遣散群众,独自上山祈祷呢?让他们多听些道理不是更好吗?圣经本章第十五节告诉我们说“因为天黑了”时间不早了,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充分的理由。也有人说,耶稣也需要自我“加油、充电”,为给我们作榜样。这是一个能给人启发的解答,但还不是真正的理由。如果我们参考了一下若望福音六章十四至十五节,我们就知道耶稣这样做的原因所在了。在五饼二鱼使成千上万人饱足有余的大奇迹之所,群情汹涌了、沸腾了,群众都想拥立耶稣为王。然而,耶稣却回避了。耶稣奋不顾身地投入到这个世界,作拯救人灵工作的同时,也时刻冷静地提醒自己,克制自己,不要被这世俗的狂热浪潮所卷去。因为魔鬼还在俟机待动,它的诱惑并没有远去。这给了我们一份提醒和教训,因为我们常不坚定,易随波逐流,结果很容易就被世俗的潮流所吞没。如果我们让自己扎根在道里面,那么我们就会像主一样清醒冷静、意志坚定、屹立不摇。 
二、二十四节 
    “船已离岸几里了,受着波浪的颠簸,因为吹的是逆风。”这个船就像我们的一个个地方教会,小小的,就像一叶扁舟,在风雨中驶进了波涛汹涌的人世苦海,在一阵一阵的逆风吹荡下,饱受着颠簸的苦痛。这是每一个时代都常常会有的地方教会的境遇,教会也往往总是借着这样的境遇的磨炼而成长并成熟起来。所以,教会既然已投身在这个世海中,那么,逆风逆境就不应该只被看作是教会的灾难,反而应该被看作是成长的契机。 
三、二十五至二十六节 
    就在夜最深沉、风浪最猛烈的时刻,耶稣却踏着汹涌的浪涛向小船和船上的门徒走来。这是一幅多么令人震惊而又气势非凡的生动画面!可惜,这画面的庄严氛围,被门徒的一声惊叫打破了。 
    门徒们为什么惊慌叫喊?因为他们认不出老师,判断错误了,错把耶稣当作了鬼怪。这实在是很不应该的。跟随了主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感觉不出是主,是自己的师傅呢?这只能说明这些门徒虽然同主相处有时,但心中并没有时时以主为念,主在他们的心目中并没有占最重要的位置,他们的心中还有许多杂念。可不是,他们不经常在争大论小排位置吗?甚至在最后晚餐时,还争来争去。玛窦福音二十章二十至二十四节和路加福音二十二章二十四节这两处经文,已把门徒们的不良心态暴露无余了。 
    以这样的心态,投身人海,作救灵大事,怎么能成功呢?心中没有主而只有功利,生命里就会缺少了坚强的磐石,即使投身的是神圣事业,也不会立身稳固。这些门徒,认不出老师也罢了,竟然还把老师当作鬼怪。这岂不糊涂!鬼在哪里啊?岂不就在他们自己的心里吗?古人云:魔由心生。心中有主,所见亦主,心中有鬼,所见当然亦鬼了。 
四、二十七节 
    “放心,是我,不必害怕!”主的这一句清楚有力的话,对我们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尤其对我们这些“投身世海风浪大,为主工作辛苦多”的又软弱又困惑重重的后世弟子们来说,更需要这话语的安慰与鼓励。 
    多少次,当我们受到委屈的时候,或者因工作的失败而沮丧的时候,或者看到一些难以接受的不合理现象的时候,我们需要听主的这一句话;多少次,当我们看到自己心爱的教会或团体问题重重,长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而心烦意乱的时候,我们需要听主的这一句话;多少次,当我们灵里软弱,陷在深深的不能自拔的悲观状态中的时候,我们更需要听主的这一句话。 
    既然我们相信耶稣是一位厄玛努耳的主,那我们还有什么不能信靠、不能交托的呢?一切他都知道,他既允许让这一切在我们的生命里发生,那他必然在这一切经历中与我们同在。如果我们肯顺服接受,那主必带我们走过浪涛,走出幽谷。 
五、二十八至二十九节 
    有不少人认为伯多禄总冒冒失失的,常常不知天高地厚。然而,耶稣就是喜欢他的这份敢作敢为的耿直。我们不要笑话此时此刻的伯多禄,他虽然有些鲁莽,但他有信心,他很纯朴,也很勇敢。唯一让我们觉得可惜的是,他还不够坚定。因此,他的信心维持不了多久。然而,我们又怎样呢?面对汹涌的世海浪涛,我们软弱得连脚都不敢迈,更何况是投身风浪的胆量和勇气了。记得我曾为自己软弱写过一首题为“望潮者”的诗,是这样的: 
            站在高高的堤岸上,看那席卷一切的奔腾,滚滚而来不可阻挡的冲击。 
            我真想纵身一跳。啊!这浪的世界,多么迷人! 
            然而,我的腿在打颤,我的心在惊悸;我怕被卷走,怕葬身这洪流之中。 
            于是,我观望着;在高高的堤岸上,踯躅徘徊—— 
六、三十节 
“他一见风势很强,遂害怕起来,并开始下沉,遂大叫说:‘主救我吧!'” 
    伯多禄下沉了。为什么他会下沉呢?这是因为他在投身海面的时候,双目忘记了注视主,却只顾注意风势浪涛,所以心虚了,害怕了,下沉了。在为主作工时,在投身于茫茫的人生苦海中的时候,我们的灵命也会有不知不觉地下沉的时候。这下沉就表示我们的生命在走下坡路,在开始堕落。 
    如何才能不下沉呢?要把信心的眼光集中在救主基督身上,不要目光游移不定。圣保禄宗徒以自己的属灵经验告诉我们说:“因为我们并不注目那看得见的,而只注目那看不见的;那看得见,原是暂时的;那看不见的,才是永远的。”(格后4:18)鲍思高神父年老的时候,问弟子们说:“你们知道我年轻时表演走绳索,为什么一次都没有跌下来吗?”然后他又说:“今天我把秘诀告诉你们:眼睛平视正前方和一个目标,决不上下左右地观望,这样身体就能持久地保持平衡。其实信仰也是这样。人生就像一场走绳索表演,只要我们时刻注视十架上的耶稣基督,生命的重心就会稳定,信仰生活说会取得平衡,不致跌下来。” 
七、三十一节 
“小信德的人哪,你为什么怀疑?”
    主责备伯多禄的话,我们读了之后,心中感觉如何?有无惭愧?有无刺痛?有希望悔改重新皈依的迫切愿望吗?多少次我们被怀疑、不安包围着,我们不知所措,忧心忡忡,我们悲观绝望、狂呼乱叫,这一切都是我们小信德的表现。我们借着今天这节经文的光照,应该谦卑地低头认罪,接受主的责备。 
    其实,读经读到心中刺痛、忧苦,正是主对我们灵性上的医治;正是我们灵性生命之船划到深处去的开始。这是一个好机会。不要轻易让这种刺痛,这份忧苦白白地过去了。刺痛能使我们醒悟、悔改、皈依或重新得救。不断的刺痛,会产生不断的悔改、皈依,以至完全得救。因为“天主的话确实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种双刃的剑还锐利,直穿入灵魂和神魂,关节与骨髓的分离点,且可辨别心中的感觉和思念。”(希4:12)这话语的力度使我们能产生来自天主的刺痛与忧苦。而“按天主圣意而来忧苦,能产生再不反悔的悔改,以致得救。”(格后7:10) 
八、三十二至三十三节 
“他们一上船,风就停了。” 
    船代表什么?教会!圣师们常把教会比喻作是拯救人灵的挪亚方舟。我们这些甘愿作耶稣勇兵的基督徒,尤其修道者,既要勇敢地投身世海,宣讲基督,见证基督。同时,在危险、诱惑和挣扎的时候,又不要忘记了上船。虽然这艘大船可能又古旧,又有些破损,不完美,但在这世海的惊涛骇浪中,却只有它能给我们提供安全的保障,能载我们驶到最安全的港埠。回想那两位曾一度离开了团体,打退堂鼓的厄玛乌门徒,他们的心多么沉闷,多么孤苦;他们虽然在路上走,却找不到真正的出路;他们虽然还在行动,然而心却是空虚的、失落的;他们虽然要回家,可是他们的心灵却处在无家可归的境地。直到遇见了主,重新归队了,他们的心才安定下来,他们生命的活力才重新迸发出来。求主怜悯我们,在世海风浪的危机中,牵拉我们的手,带我们回到教会这大船里。只有安心在圣教会这艘大船里,我们才能真正平息内在的风浪,才能获得真实的平安。 
“船上的人便朝拜他说:‘你真是天主子。'” 
要想上圣教会这只船,要想真正加入并立身在这船中,首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让自己俯伏在耶稣的脚前,委身于他,以整个身心精神真诚地朝拜主,承认耶稣是道成人身的天主,是人类的救主,是我们生命的导师,是我们世海迷航中的舵手和方向。紧紧地依靠他,这样,立身在这只船上,我们才会得到主有力的扶持。

9月十二

第七讲 奉献
今天我们选用玛窦福音十四章十三至二十一节的经文来默想。这次讲道跟上篇一样,还是采用对经文节节贯串的方式来分享讲解。 
   一、十三节 
    “耶稣……私下退到荒野地方,群众……就从各城里步行跟了他去。”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耶稣退避三舍了呢?是施洗若翰的被害让耶稣害怕了吗?不!对一个已决定完全度奉献生活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呢?但是,如果不是天主的圣意,也不必去作无谓的牺牲。这里告诉我们,宗教固然需要热忱,但也不能缺乏理智和冷静,要让自己保持意识的清明,这样判断行事才不致失度,才能做到进退自如。有一首禅诗这样写道: 
    手把青秧插下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静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在人生的境遇中,一个不懂得如何退步的人,一定也是一个并不真正知道该如何前进的人。 
    知道如何进退固然是一种智慧,但如果在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面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要是道义上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则又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勇气和壮举了。耶稣的一生就是这样的一个壮举。在很多时候,面对群众的需要,耶稣总是不能遂意身退的。如果他在群众的声音里,听出了父的旨意,他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实践。对一个度奉献生活的人来说,这是一份不可抗拒的要求。耶稣是一个为众人而生活的人。 
二、十四节 
    “便对他们动了怜悯的心……” 
    面对群众的拥挤、跟随,耶稣不但没有厌烦,反而大发慈悲,动了怜悯之心。他把别人的利益,看得比自己的需求、自己的得失更重要。他的心中装的都是别人。为了别人,可以毫不顾忌地牺牲自己。圣保禄宗徒在这方面也是我们的榜样。如果我们仔细去阅读格林多前书九章十一至十九节;我们就能领略到圣保禄的精神风范了。保禄宗徒还说到,他一方面渴望脱离肉身与主结合,可另一方面,只要是为了教会大众的需要,他也愿意存留在肉身内继续工作,继续劳苦(参阅斐1:21-25)。 
    在弥撒感恩经第四式中,有这么一段话:“他为我们为死而复活,是要我们不再为自己生活,却要为他而生活。”这就是奉献生活的全部精神和要求。 
三、十五节 
    “夜临了”,也表示一个困境要来了,一个要以信心、以智慧、以勇气去面对的时刻来临了。在我们的奉献生活中,这样的时刻常会出现,这是每一个度奉献生活的人必须要面对的时刻。逃避、推卸责任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只会使心灵的黑暗更加深,夜的阴影更加浓重。 
    “请你遣散群众吧!叫他们各自到村庄去购买食物。”门徒们就是这样,他们不想面对,也不敢面对;他们的心中有一种怕麻烦的惰性和一种怕负责任担风险的怯懦。所以他们千方百计地强调困难,放大困难,想把问题抛给群众,让他们自行去解决。 
四、十六节 
    “他们不必去,你们给他们吃的吧。”在这关头,耶稣立刻将了他们一军,把他们的退路给堵死,逼着他们重新面对困难。 
    为什么主耶稣要把问题重新抛给门徒呢?因为主不允许我们在问题面前一味强调客观困难,他要我们接受挑战,并在挑战中培养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也在提醒我们,不要一碰到问题就被问题压死了,要努力地去寻求解决之道;因为天助自助者。 
五、十七节 
    “我们这里什么也没有。”门徒明白了主的提示吗?没有!他们依然强调客观困难。他们的心被眼前的困难困住了,突破不出来,故忽略了主的临在,主的能力。他们的信心被眼前的困难吓住了,也被自己的贫乏困住了,以至爱心也发不出来了。 
    觉得自己贫穷困乏,一无所有,以至怯于奉献,羞于奉献,这也正是我们现实中经常在发生的问题。古人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如果我们有心意,物质或才能的匮乏又算什么? 
六、十八节 
“你们给我拿到这里来!”这句话是一个命令,一个要求,也是一份提醒,但更是一份恩赐。我们能把什么东西拿给主?无非是我们人生的难题,生命中的种种无奈和苦恼。我们又是什么时候拿给主呢?往往都是在走投无路、无计可施的时候。 
    所以,这的确是鼓舞人,给人信心的一句话,在我们的整个信仰与灵修生活中,尤其在奉献生活中,这是对我们十分重要的一句话。这句话背后所蕴含的属灵意义相当深,是对我们作基督徒,尤其度奉献生活的基督徒,跟随主、信靠主的信仰生活的一个充分肯定,也是主对我们的生命与信仰追求中,一声充满希望的答复。 
七、十九节 
    主言出必行,恩宠的行动随之而来。所以不要小看自己微不足道的奉献;重要的不在于奉献的量,而在于奉献的心。只要是全心全意的投入,主一定祝福。 
    五饼二鱼如果不拿出来,就只是五饼二鱼,拿出来,拿到了主面前,奇迹就出现了。列王纪上十七章二至十六节与玛尔谷十二章四十一至四十四节所记载的两个穷寡妇的奉献,给了我们很多启发。主说:“一粒麦子,如果不落在地里死了,仍只是一粒,死了之后,才结出许多子粒来。”(若12:24) 
    印度德兰修女如果在开始的时候,不勇敢地迈出看起来似乎微不足道的第一步,就决不能成就今天轰动全世界的慈善事业。德兰修女及一切圣人的事业告诉我们:一切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奉献,如果是以真诚的爱心去做的,其背后都有主的祝福与圣化。 
八、二十至二十一节 
    众人不单吃饱,还有剩余,不是几个或十几个人而已,乃是成千上万的人。主的手今天还在祝福,五饼二鱼的奇迹今天仍然在发生。他把他的精神和能力放在那与他心意相通的信徒弟子身上,放在他们的生命之中,通过这些人,在世界各地行施他的奇迹异能。不单使成千上万人身体的饥渴得到解决,更使亿万人的精神、心灵上的饥渴得到满足。 
    这真是一位在每一个时代都与我们同在、都给我们恩赐的主。若我们愿意更深地与他同在,那我们就必能“从他的满盈中,领受恩宠,而且是恩宠上加恩宠。”(若1:16)这是主亲自对我们的恩许。他说:“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而且是更丰富的生命。”(若10:10)主愿把自己作为生命的食粮,生命的活水赐给我们,所以他又说:“我就是生命之粮,到我这里来的,永不会饥饿,信从我的,总不会渴。”(若6:35) 
    如果说到奉献的彻底,我们实在是没办法与我们的老师、我们的主相比的,我们的奉献是有限的,他却是无限的,我们的奉献是暂时的,他却是永恒的。我们的奉献即使最彻底也只能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他的奉献却是死而不已,绵绵不绝,恩泽流长。在这样的主面前,我们即使竭尽全力,奋不顾身地奉献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已。然而慈悲的主却是那么地看为宝贵,看为大,以这样的奉献给我们永生的报答,这怎叫我们不惭愧万分又感恩不尽呢?因为连我今天的生命都是主给的。“是天主的恩宠,使我成为今天的我。”我还要说什么呢?愿以一首每次都能感动我的歌,向主咏唱我的感恩: 
                        主啊!你救了我的命 
                        免了死亡 
                        救了我的眼 
                        免了流泪 
                        救了我的脚 
                        免了跌倒 
                        我拿什么报答主耶稣 
                        给我赏赐一切的厚恩 
                        我要举起救恩的杯 
                         赞扬主耶稣的名 
                         直到永远 
直到永远……





第八讲 祈祷
一、引言
圣热罗尼莫曾说过:祈祷是一个基督徒灵性生命的呼吸。可见,祈祷对于我们来说是何等重要!但是祈祷究竟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恐怕未必每个人都能说清楚。还是听听教会训导怎么说的吧。新要理上用一句十分概括的话对祈祷作了一番描述:祈祷是心灵的目光向上天的投注与凝视。因此,我们可以说,祈祷乃是人作为一个有限的、脆弱的存在,向一个无限的、强有力的存在的敬畏、感恩、依靠的表达,是人的一种自我谦卑的信仰行为。具体地说,祈祷就是我们或以言语,或以身体,或以心神与天主的交流沟通。 
    其实,要了解祈祷到底是什么?最好的方法还是自己不断地去做祈祷,并让自己深入到祈祷的境界中去。关于这番体会,就让我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吧: 
千言万语难说尽,一朝证得理始清。 
劝君莫停知解处,自家道路自家行。 
    话既然说到这里,本来下面也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然而,既然话题拉开了,就请容忍我婆婆妈妈一回吧,也许这对一些还徘徊在祈祷之门外的兄弟姐妹,多少能起一点帮助作用;另外,对一些已深入祈祷堂奥的兄弟姐妹,更冀望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扎根于圣经的信仰表白 
    祈祷是一种信仰的表白,它应该深深地扎根于圣经之中,从圣经里获取它灵感的泉源。因为只有圣经才是我们真正的导师,能教导我们学习内心的智慧。“这圣经能使你凭着那在基督耶稣内的信德,获得得救的智慧。凡受天主默感所写的圣经,为教训,为督责,为矫正,为教导人学习正义,都是有益的,好使天主的人成全,适于行各种善工。”(弟后3:15-17) 
    圣经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祈祷方面的见证。比如先知们在祈祷中,为了加强祈祷的力度,就常常引用天主自己所说过的话,紧紧地抓住天主的许诺不放。我们可以去看出谷纪三十二章七至十四节及达尼尔书九章一至十九节,就可略知一二了。主耶稣自己也是扎根于圣经而祈祷的最好榜样,在他生命处于极痛苦的境界时,他曾用圣咏来作祈祷(谷15:34,参阅咏22篇)。的确,困苦中的祈祷是圣经提供给我们的信仰宝藏,而这些祈祷就象缕缕馨香,上升天际,深获天主垂怜。圣咏三十四章十八至十九节这样述说:“贫困的人一呼求,上主立刻俯允;上主亲近破碎的心灵,他必救助精神痛苦的人。”在艾斯德尔传第四章中,记载了身为犹太人后裔的艾斯德尔王后,在民族遭受空前危机时,向天主所作的发自肺腑的哀祷,可以说是困苦中的祈祷的典范。如果要一一举出圣经上有关祈祷的例子,那实在是不胜枚举,凡热爱圣经的有心人,自可去查考品味。 
三、一种至诚的行为 
    古人说:诚则通灵。中庸上有一句话:不诚无物。真正的祈祷本身就是一种全人的投入,是一种精神的祭献,所以是一种至诚的行为。孔子说过这么一句话:“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这就是说,祭祀的时候要主敬、存诚,否则就会变成一种没有意义的空洞形式,没有实质内容的游戏。 
    祈祷上至诚的表现首先该是谦卑,那为求得主耶稣为其女儿驱魔治病的客纳罕妇人,在耶稣几乎侮辱其人格的拒绝中,依然乞求,甘心自比小狗,这是一种何等的谦卑自下(谷7:24-30)那为了一个仆人的病,而亲自向主祈求,并自觉当不起主到他家中的百夫长,又是一种何等谦卑呢!(玛8:5-10)而福音中所提的那位和一个税吏一起在圣殿祈祷法利塞人,之所以祈祷不蒙垂听,令主反感,根本的原因就是虚伪骄傲,自以为义。(路18:9-14) 
    至诚的表现其次则是坚忍与恒心。主曾说过:那坚持到底的,必要得救(参阅谷10:13)。在出谷纪中,曾记载以色列人与阿玛肋克人的一场交战,梅瑟在山上观战,并双手举着棍杖为以民祝福。经上这样说:“他的手举着不动,直到日落的时候。”(出17:12)在这里,梅瑟高举的双手就表示坚持不懈的祈祷。正因为坚持不懈,所以以民才获得胜利。我们如果能坚持不懈地祈祷,那么灵性里的争战也必能得胜。在福音中,主耶稣也借着一个不义判官和寡妇的比喻,论及人应当以信德来恒心祈祷,不可灰心(路18:1-8)。福音中有这么一句话:“但是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细细品味这句话,意蕴无穷。这话里面有忧伤的责备、也有深情的期待。 
四、生命之觉
    祈祷实际上也是一种等待与盼望。等待基督在我生命中的临现,或者更确切地说,祈祷的真谛就在于培养一种醒寤的心态,以恭候天主及其圣意的到来。耶稣基督的到来是不可预知的,只有醒寤着的人才能及时地迎接他。玛窦福音二十四章四十二至四十四节这样说:“所以,你们要醒寤,因为你们不知道,在哪一天你们的主人要来——为此,你们应该准备,因为你们不料想的时辰,人子就来了。”在路加福音的十二章里,耶稣所讲的十个童女的比喻,就更充分也更生动地说明了这个道理。 
    圣经上所说的醒寤,相当于我们中国文化中所讲的“觉”这个字。觉与悟常连在一起,可是,没有觉,就不可能有悟。觉是一种意识清明的生命状态,是一种属于内在心灵层次的警醒状态。古代的一些灵修大德们,认为这是一种念念分明,自己在任何时候,心灵对自己的身体,甚至意识都作得了主的那种状态,包括在睡梦之中也可作得了主。其实,圣经上对这种状态有过描写。比如,圣咏上就说:“我身虽睡,我灵却醒,连我的肉躯也无忧安眠。” 
    那么,如何能做到这种觉的状态呢?简单地说,就是八字:意念专注,制心一处。然而实行起来,却是非常、非常不容易。有许多人穷毕生之力去做这样的训练,却仍然达不到这种境界,还是意念纷飞,不断分心走意。所以,必须要善于借鉴圣贤们的修心方法,探索并总结自己的灵修经验,找到切合自身境况的方式、方法,去达到这种意念专注、制心一处的“觉”境。 
    但是不管采用哪一种方式,若想真正让心灵持续地保持那种醒寤的状态,有三个字是不能不做到的,那说是:信、望、爱。在我们祈祷过程中,这三个字要始终贯穿其中,绵绵不绝。 
    这里所说的信,就是指不管发生什么,永不动摇的信心。信心能产生奇迹。信心是基础,让我们能有持久的盼望,不懈的的忍耐。我这里所说的信心包括对主的信赖和对自己的信心。完全的信靠主与充分的自信心,不但不相排斥,而是一种有机的整合,因为我们本来就是在主的爱里才能真正地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欣赏自己。有了这样的信,那我们不管在什么样的境遇中,都能随遇而安,无往不利了。我也曾经写过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的这种感悟: 
信到深时任天涯,心安之处即我家。 
莫道人间荆棘多,春暖遍地可观花。 
    所谓的望,这里特别是指一种深切的愿望,即无论如何,要让自己获得基督生命的迫切渴望;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切望。这种愿望,能在生命中产生一股永不涸竭的动力。这股力量,会帮助我们在灵修追求的道路上,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即使千万次跌到了,仍有毅力站起来,继续追求。 
    所谓的爱,在此并不指一种理念而已,这里所说的爱,本身也是指一种心灵的状态,也就是爱的状态,在这状态中进行祈祷,才是至诚的行动,才有活力去持守那种觉的境界。唯有真诚不欺的爱才能巩固持久的信心与愿望,因为只有真诚的爱才能让人不知疲倦、不顾辛苦、不怕牺牲、不计得失。真爱是专注的,又是无我的。我们跟主之间的这种爱的培养,就像男女之间的爱情一样,先是认识,然后了解,继续深入了解到彼此理解、接纳、欣赏,再到心心相印,最后到非他莫属,没有了他,我的生命就失去了意义,再活下去的热情也没有了。一个信徒,如果能在自己的信仰与灵修经验中,有了对耶稣基督这样深沉的爱,就一定能对保禄宗徒在罗马书八章三十五节中说的话有很深的共鸣:“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 
有了上面所说的这种爱的体验之后,在祈祷中还会不专注吗?不投入吗?一定能奋不顾身地投入了。在这样的投入中,肉体的存在可能就被遗忘了,或更好说是被超越了;那么,那些依附肉体而存在的种种感觉,还能扰乱我们的心神吗?可以说,沉浸在忘我的爱里,灵魂从肉体里面超越而出了,整个生命的存在成为一种灵的状态的存在而非肉的状态的存在。这就是生命之觉的祈祷。 

第九讲 结果
一、为什么要结果 
    这是圣经对我们的要求。身为基督徒,我们的生命是从悔改开始的,所以必须要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实。我们又是因着信心而蒙恩得救的,所以也要用行为的果实来表达我们的信心;同时,我们的生命是靠着爱而延续,并在恒久不懈的爱中走向圆满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努力去结爱的果实 ,来与人分享在耶稣基督内的生命。主耶稣说:不是嘴里喊着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承行在天大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入天国(玛7:21)。新约雅各伯书信也提醒告诫我们,没有行为的信德是死的。宗徒说:“我的兄弟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假设有兄弟或姐妹赤身裸体,且缺少日用粮,即使你们中有人给他们说:‘你们平安去罢,穿得暖暖的,吃得饱饱的!'却不给他们身体所必需的,有什么益处呢?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雅2:14-17) 
    表达信德的行为可以有很多种,雅各伯宗徒在这里特别强调了爱德的行为。这是非常恰当且有见地的。因为天主本身就是爱,在天主的许多属性中,唯有爱是最根本的属性:天主固然也是全能的、全智的、公义的、美善的,但圣若望宗徒却特别给我们指出:“天主就是爱。凡有爱的,都是生于天主,也认识天主;那不爱的,也不认识天主。”(参阅若一4:7-8) 
圣经既然向我们提出了这些要求,如果我们不去响应,不去实行,那结局是很可怕的。就像洗者若翰先知所大声疾呼的那样:结出与悔改相称的果实吧! ——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了,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必被砍倒,投入火中(玛3:8-10)。主耶稣自己在讲到悔改的必要性的时候,也曾用了一个关于结果子的意味深长的比喻。他说:“有一个人曾将一棵无花果树,栽在自己的葡萄园里。他来在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便对园丁说:你看,我三年来在这棵无花果树上找果子,但没有找到,你砍掉它吧,为什么让它荒废土地?园丁回答说:主人,再容它这一年罢!待我在它周围掘土,加上粪,将来若结果子便算了;不然的话,你就把它砍了(路13:9)。”天主对我们固然是慈悲宽仁的,但如果我们始终没有结出果实来,他的公义就要临到我们身上了。在福音中主耶稣还亲自用了一个很富象征性的行动给我们证实这一道理:有一次早晨,他回城时,饿了,见路旁有棵无花果树,就走到跟前,但在树上除了叶子外,什么也没有找着,就对它说:“你永远不再结果子了!”那无花果树立即枯干了(玛21:18-19)
 上面这些圣经章节都一再地提醒我们,身为基督徒,我们既然已连接在基督这棵生命树上,如果还因罪的障碍,而结不出生命果,那结局就一定是非常悲惨的。 
   二、该结什么样的果子 
    按照前面我们所讲的,每一个基督徒都应该努力结出与自己的身份相称的果实,那就是悔改的果实、信心的果实和爱的果实。所谓悔改的果实,乃是指生命的更新,即人生观的改变,与过去堕落的、庸俗的、引人不断走向死亡的人生观作一告别并彻底的决裂。在福音的光照中,在基督内重新建立起一种新的人生观,崭新的生命方向。关于这一点,在第五讲专门讲悔改的时候已经讲得很详细了,这里就不赘述了。那么,信心的果实是什么呢?就是对天主的敬畏和爱戴的具体落实和行为上的表达。爱的果实又是什么呢?就是基督徒在主耶稣内的属神生命的不断充实、丰富和圆满。可见,信心的果实只是爱的果实的准备,而爱的果实则是信心的果实的完成。两者是不可分的,都是圣保禄宗徒所讲的圣神的效果,它包括:仁爱、喜乐、平安、忍耐、良善、温和、忠信、柔和、节制九大美德。这就是每一个基督徒在信心和爱心里必须要结出来的果子,有了这样的果子,才真正具备了耶稣基督的生命气质,这样的生命才可以让人欣赏,让人品尝,让人分享并获得益处。这样的生命就是保禄宗徒所说的“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的那种生命状态。 
    然而,非常可悲的是,虽然我们都皈依信主多年了,而生命果实却仍然结不出来,或者结得不像样,根本不能让人品尝的。为什么呢?虚荣心没有去掉,本性的私欲没有克服。正因为虚荣心没有去掉,所以我们会很在乎外在的面子、表面的成就。岂不知这些都是一些叶子,虽然很茂盛,但总是虚的,华而不实的。更糟的是,在私欲偏情的作用下,可能还会结出一些酸苦的、让人大倒胃口的果子,甚至还会结出一些有毒的果子。结这种果子的人是不能跟人相处的,否则会伤害人,甚至使人中毒而死。这种人就是圣经上所说的立恶表的人,他们的生命已不属于基督了,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使人怀疑信仰,离开教会。这不是拿磨石挂在孩子的颈上,推他下海吗?圣经上说“荆棘上岂能长出葡萄?疾藜上岂能收到无花果?”又说“好树结好果子,坏树结坏果子”,“由果子可以认出树来”就是针对这种人而说的。因为这种人所结的,都是相反圣神的,来自私欲偏情的本性的野果:即淫乱、不洁、放荡、崇拜偶像、施行邪法、仇恨、竞争、嫉妒、忿怒、争吵、不睦、分党、妒恨、凶杀、醉酒、宴乐以及与这些相类似的事(迦5:19-21)。 
三、怎样才能结出好果子 
要让自己成为一棵能结实累累的的生命树,首先要虚心接受栽培,不管天父把我们移植到哪块土地上,我们都要以信心安然接受且欣然接受;让天父随意安排我们,随意措置我们。相信他的一切安排都是为了造就我们。正如一首圣歌里所唱的:甘美是他爱的流露,苦涩是他美意炼我。我们既然相信天主是爱,就要信靠到底,相信他无论这样或那样待我,总不会叫我吃亏,反而是让我准备承受更大的恩赐。这其实就是主耶稣所教导的承行天父旨意的心态,这是一种积极的、完全信靠和交托的心态。我们中国古代的一位圣贤孟子,就具备这种良好的心态,他能把一切逆境看作上天给他的磨炼,为了使他能承受更大的使命。因此,他以豪气干云的自信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是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无独有偶,宋代的一代哲人张载,也说过类似的话:“富贵福泽,将厚君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这又是何等的洒脱!
    要结出丰硕的生命果,更不能忘记向基督扎根,向圣言开放。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在基督内得着的,也要在基督内成长,更要在基督内成熟圆满。基督是我们生命的根,他的话语是我们生命树得以滋润和浇灌的活水,他的行为德表是我们生命树成长的养料。要结出甘甜丰美的生命果,就必须让我们的生命与耶稣基督的生命时时刻刻连在一起。就如耶稣基督亲自对我们所说的:“你们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你们内,正如枝条若不留在葡萄树上,凭自己不能结实;你们若不住在我内,也一无所能。我是葡萄树,你们是枝条;那住在我内,我也住在他内的,他就结许多的果实,因为离了我,你们什么也不能做。谁若不住在我内,便仿佛枝条,丢在外面而枯干了,人便把它拾起来,投入火中焚烧。”(若15:4-6) 
    此外,要想让自己的生命树结出佳美的果子,还要注意不断修剪。中国古代的圣哲老子有一句话:“为学日盛,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基督徒在耶稣基督里追求的不是有关生命之道的知识,而在于生命之道本身。所以不是为学,而是为道;因此必须日损,且损之又损。损些什么呢?损去那些于道有妨碍的人情世故,因循面子;损去那些花里胡哨的繁文缛节;损去那些似乎头头是道却又虚伪不实的人间学说思想。把这些枝枝叶叶剪掉、砍掉、清理掉,这样,去掉了不必要的包装与覆盖以后,生命之道的纯朴和真实就显示出来了。融通在这样的生命之道里,生命的果子自然就会越结越丰盈。 
    当然修剪的时候,清理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有某种程度的难以割舍之痛,因此往往会瞻前顾后,疑虑重重。这时,我们要提醒自己:修道是大丈夫之事,非帝王将相所能为。难舍能舍,难忍能忍,方能在道里有所成就,结出灵果。我们说舍得、舍得,该舍弃的舍掉了,该追求的也得到了,这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吗?不要怕因修剪、清理而造成的一时间的匮乏和失落。为道而日损自己的人不会变得一无所有的;等到拥有了基督之后,我们将会让人发现,我们是何等的丰丰富富,何等的充实饱满。 
    最后,我们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让我们的生命树自始至终都有结好果子的能力,一定要勤除害虫,保守它的健康不受损害。这害虫在哪里呢?就在我们的心里。我们的心里有很多蠢蠢欲动的虫子,在撕咬着、破坏着、吞噬着我们的灵命,在伤害着我们这生命树,使它不能结果子或结不出好果子。所以这些虫我们要把它一条条地捉出来。这些虫就是潜伏在我们生命意识里的那些骄傲、自私、嫉妒、贪婪等等私欲偏情。只有把这些都清除之后,我们的心地才能清净。心地清净了,才能畅通无阻地领受天主的恩宠,让圣神的德能在我们生命中自由运行。这样,生命树才能发育良好,成长壮大,结出美果。 
    因此,对生命树勤除害虫的工作,也就是不断打扫并清洁心灵的工作。这一道理,主耶稣早已提醒过我们:“不是入于口的使人脏,而是出于口的才使人污秽——那从口里出来的,都是由心里发出来的,这些才是使人污秽,因为由心里发出来的是恶念、凶杀、奸淫、盗窃、妄证、毁谤。”(玛15:11,18-19)讲到这里,不由得想起以前有一位修道之士,悟道之后,整天拿着扫帚,一边扫地,一边对世人所唱的一首劝道歌: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人人若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 

第十讲:合一
经文:若望福音第十七章
一、 难得的祷词
在全部的四福音中,若望福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其形式的庄严,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
刻,同其他的三部福音相比,更显得突出。
整部若望福音好像一个剧本,一幕有一幕的高潮;又如一座山脉,时有奇峰突现。诚如古人所
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章就是若望福音的一个高峰。我们在若望福音的其他地方,或其他三部福音,凡写到有关主耶稣祈祷的地方,都比较简略,甚至一笔带过。唯有在若望福音第十七章这里,把主的祷词详细地写了出来。这是难得一见的。
为什么把这一章称为大司祭的祷词呢?因为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代替旧约羔羊而自作牺牲的大司
祭。而在这篇祷词中,他不但自作祭献,而且还在祈祷中把他的门徒,及普世所有信仰他的人都作为祭品而献给天父。
二、 信仰的需要
主耶稣在祈祷中向我们显示了他的“亚巴郎未有之前我已存在”的天主性。祷词也充分地流露
了一种回归的盼望与喜悦。在这里祷文给我们带出来的启示是深刻的:从天主而来的人,在他的生命回归天主时,那一份喜悦,满足是不可言喻的。相反,本来从天主而来的人,他生命运行的方向如果与天主旨意所定的方向南辕北辙,最终失落了天主,那么他的这份失落感将是永远的,而他的内在痛苦也将是无尽期的,这即是地狱的痛苦。而信仰与祈祷生活正是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生命回归的工作。
主耶稣预见到他忠信的门徒们,必将被世俗所憎恨,世界必将不容纳他们的行事作风,所以,
他特别恳切地为他们祈祷。在若望福音十七章十五节中,主这样祈祷说:“我不求你将他们从世界撤去,只求你保护他们脱免邪恶。在这里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灵要在道内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要被周围的不良环境所控制;要善用世物而不被世物所利用,否则会使自己的心身受困,不得灵性上的自由。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掉灵性的昏昧,要提起我们灵性上觉悟的能力,进行自我的反观省察,这就是主耶稣所说的醒寤祈祷。
做这步功夫不是很容易的,而是很艰苦的,因为我们内心里的私欲偏情会拖我们往败坏、罪恶的老路走。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修德之路其实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尘世生命内的自我抗争,自我净化之路。这一条路是崎岖的,也是狭窄的,需要挤,挤得满头大汗,挤得气喘吁吁,挤得筋疲力尽,才能得到主的助佑,然后才能胜利在望,光明在望,永福的天国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很可惜,信道的人多,真正努力去求道,证道的人却很少,而终于得道,行道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了。正因为如此,主才为我们向天父祈求,使我们不断得到来自天主的恩宠,得到抗争与净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力量。
三、 合一的心愿(二)
在这一篇祷词中,“合而为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思想。在基督徒团体信仰生活中,
合一共融显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人性的败坏,使这种团体生活的合一不时地受到破坏。主耶稣预见到这一点,故特别为信徒们祈祷。反观目前教会分裂混乱的局面,我们应该有一份更自觉的深刻反省。分裂和不睦是令主伤心的惨事,是对主犯罪的恶行。我们身在其中的信友需要反省,我们身为修道者,尤其为神职人员的,更要醒寤过来。主的葡萄园中的葡萄树已被砍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了。我们是要做破坏者呢?还是要做栽培者?
圣保禄宗徒说:“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成长的却是天主。”(格前3:6)天主的手仍然在葡萄园里工作。主也说过:“我父在不停地工作,照样,子也不停地工作。”(若5:17)而我们中有些人呢?不但没有去做栽种、浇灌的合作同工,反而去做天主工作的阻碍者,破坏者。多么可悲!我们要不断地与主一起为他们祈求,使他们早日放下那双破坏之手,而举起仁慈、友爱之手,去祈祷和平,去祈求合一。
团体的合而为一在教会组织及宗教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份合而为一的精神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每个人的心里发出来的。主耶稣说过:“不是外面进入的东西使人污秽,而是内里的。因为各种纷争、嫉妒、不洁、放荡、淫乱等,都是从内里出来的。”(参玛15:10-20)所以,要做好外面的合一工作,就需要我们每人从自己做起,先努力进行自己心灵的合一。把自己充满争斗、争强好胜、嫉妒不睦的心整合起来,在主圣心的爱内,把这支离破损的心,不健康、有亏损的心整合起来,成为一颗纯朴的充满无私之爱的心。这才是合一工作中迫切需做的工作。大家都喜欢谈合一工作,也喜欢做一些外在的合一工作,当然这些也需要,但如果离开了自己内心的灵修建设,离开了做自己心灵同天主圣三的合一工作,一切所谓的外在合一工作,都将失去它牢固的内在基础,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也因为如此,所以,在这篇大司祭的祷词中,主让我们看到,他先为自己祈祷,而后才为门徒及一总的信徒祈祷。其实这就是由内而外的整合工作的必要步骤。基督徒的合一是以圣子与圣父的合一为榜样的,并且基督徒合一的精神是来自天主圣神的圣化功效。凡是在圣神的推动下,参与并分享在圣三内的共融的灵修生活者,就能获得合一力量的泉源。
四、 投入的祈祷
那么,如何使自己能获得圣神的圣化功效呢?除了深度投入祈祷的之外,别无其他更好的方法。
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看整部福音,就可以看出主耶稣,作为道成人身的天主圣子,他在尘世的一生是生活在祈祷之中的。祈祷是他宣讲、见证的力量,也是他疲倦后的休息,更是他心灵困苦与挣扎中有力的支撑。从他开始宣讲到受难被钉,祈祷生活就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生命活动。借着祈祷,通过圣神,他同父的生命紧紧地合而为一。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祈祷是获得圣神的圣化功效的有效途径。五旬节的圣神降临就是在众门徒热切投入专心致志的祈祷氛围中而发生的;这本身就提供了我们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圣热罗尼莫说过:一个不会祈祷的基督徒不是真的基督徒。其实,被圣人说中的人很多。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却不会祈祷,这是可悲的。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念经,却不会祈祷。也许有人会问:念经不是祈祷吗?固然,念得好,念得有心,能进入到祷文的意思中去,这是祈祷。但有不少人在鹦鹉学舌,在作“发声的锣,发响的钹,”(格前13:1)光发出一些声音来,而自己的心意、思想并没有配合进去;这也算祈祷吗?
真正的祈祷并不等于念经。它有一步一步深入的境界。第一步是思想的投入,即普通所讲的口诵心维,让自己的思想跟着经文的内容走,来默想经文的义蕴。第二步是感情的投入,在念经或自发祈祷中,引发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应该是纯朴的,由衷的,决不能有矫揉造作的虚伪含在里面。但开始时,完全纯净的感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总会带着不少杂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净化,其方法是不断地自我省察和觉照。第三步是整个心神的投入。这是一种默观式的祈祷,或者称作对越天主的祈祷。若进入这样的祈祷状态,其时,心灵一片宁静,静得象一面镜子,或一片水波不兴的清水池。有物则现,灵觉敏锐,一丝杂念都能随时觉察,随时驱灭。无我无他,主在我内,我在主内,我象一滴水,主是一片海洋,小小的我已经溶进主的爱浪慈波里了。祈祷到这一步,语言成了阻碍,成了同天主交流的苍白无力的工具,灵魂里一片安详,心神充满着喜悦与自得其乐。长此以往,属于基督的生命便会呈现出来,个体本性的生命将在深度的信仰光照下,发出不可思议的质的突变,那时,在天主圣神内再生的新人就会出现了。
但是,应该清楚:基督徒的祈祷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祈祷充实、提升和圣化生活,生活本身也应成为一篇美妙的祷词。不过,深度的默观内修生活的陶成,首先总是在内心的宁静中获得的。而现代喧闹嘈杂的生活环境和飞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外在理想的祈祷修心之所。那么,就更需要我们去珍惜每日难得的机会与时间。人不怕没有时间和地点来与天主沟通交谈,最重要的乃是应该在每一天或每一片段,抓紧机会,去开辟自己心灵的空间,然后进入内心的旷野与主神交密谈。

















第十讲:合一
经文:若望福音第十七章
一、 难得的祷词
在全部的四福音中,若望福音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奇书。其形式的庄严,内容的丰富,思想的深
刻,同其他的三部福音相比,更显得突出。
整部若望福音好像一个剧本,一幕有一幕的高潮;又如一座山脉,时有奇峰突现。诚如古人所
云:文似看山不喜平。本章就是若望福音的一个高峰。我们在若望福音的其他地方,或其他三部福音,凡写到有关主耶稣祈祷的地方,都比较简略,甚至一笔带过。唯有在若望福音第十七章这里,把主的祷词详细地写了出来。这是难得一见的。
为什么把这一章称为大司祭的祷词呢?因为耶稣基督本身就是代替旧约羔羊而自作牺牲的大司
祭。而在这篇祷词中,他不但自作祭献,而且还在祈祷中把他的门徒,及普世所有信仰他的人都作为祭品而献给天父。
二、 信仰的需要
主耶稣在祈祷中向我们显示了他的“亚巴郎未有之前我已存在”的天主性。祷词也充分地流露
了一种回归的盼望与喜悦。在这里祷文给我们带出来的启示是深刻的:从天主而来的人,在他的生命回归天主时,那一份喜悦,满足是不可言喻的。相反,本来从天主而来的人,他生命运行的方向如果与天主旨意所定的方向南辕北辙,最终失落了天主,那么他的这份失落感将是永远的,而他的内在痛苦也将是无尽期的,这即是地狱的痛苦。而信仰与祈祷生活正是帮助我们进行有效的生命回归的工作。
主耶稣预见到他忠信的门徒们,必将被世俗所憎恨,世界必将不容纳他们的行事作风,所以,
他特别恳切地为他们祈祷。在若望福音十七章十五节中,主这样祈祷说:“我不求你将他们从世界撤去,只求你保护他们脱免邪恶。在这里其实也是提醒我们,要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心灵要在道内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要被周围的不良环境所控制;要善用世物而不被世物所利用,否则会使自己的心身受困,不得灵性上的自由。但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去掉灵性的昏昧,要提起我们灵性上觉悟的能力,进行自我的反观省察,这就是主耶稣所说的醒寤祈祷。
做这步功夫不是很容易的,而是很艰苦的,因为我们内心里的私欲偏情会拖我们往败坏、罪恶的老路走。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修德之路其实也就是我们在这个尘世生命内的自我抗争,自我净化之路。这一条路是崎岖的,也是狭窄的,需要挤,挤得满头大汗,挤得气喘吁吁,挤得筋疲力尽,才能得到主的助佑,然后才能胜利在望,光明在望,永福的天国才会展现在我们面前。但是,很可惜,信道的人多,真正努力去求道,证道的人却很少,而终于得道,行道的人则更是凤毛麟角了。正因为如此,主才为我们向天父祈求,使我们不断得到来自天主的恩宠,得到抗争与净化过程中所需要的内在力量。
三、 合一的心愿(二)
在这一篇祷词中,“合而为一”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思想。在基督徒团体信仰生活中,
合一共融显然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人性的败坏,使这种团体生活的合一不时地受到破坏。主耶稣预见到这一点,故特别为信徒们祈祷。反观目前教会分裂混乱的局面,我们应该有一份更自觉的深刻反省。分裂和不睦是令主伤心的惨事,是对主犯罪的恶行。我们身在其中的信友需要反省,我们身为修道者,尤其为神职人员的,更要醒寤过来。主的葡萄园中的葡萄树已被砍得支离破碎、伤痕累累了。我们是要做破坏者呢?还是要做栽培者?
圣保禄宗徒说:“我栽种,阿颇罗浇灌,然而使之成长的却是天主。”(格前3:6)天主的手仍然在葡萄园里工作。主也说过:“我父在不停地工作,照样,子也不停地工作。”(若5:17)而我们中有些人呢?不但没有去做栽种、浇灌的合作同工,反而去做天主工作的阻碍者,破坏者。多么可悲!我们要不断地与主一起为他们祈求,使他们早日放下那双破坏之手,而举起仁慈、友爱之手,去祈祷和平,去祈求合一。
团体的合而为一在教会组织及宗教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一份合而为一的精神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每个人的心里发出来的。主耶稣说过:“不是外面进入的东西使人污秽,而是内里的。因为各种纷争、嫉妒、不洁、放荡、淫乱等,都是从内里出来的。”(参玛15:10-20)所以,要做好外面的合一工作,就需要我们每人从自己做起,先努力进行自己心灵的合一。把自己充满争斗、争强好胜、嫉妒不睦的心整合起来,在主圣心的爱内,把这支离破损的心,不健康、有亏损的心整合起来,成为一颗纯朴的充满无私之爱的心。这才是合一工作中迫切需做的工作。大家都喜欢谈合一工作,也喜欢做一些外在的合一工作,当然这些也需要,但如果离开了自己内心的灵修建设,离开了做自己心灵同天主圣三的合一工作,一切所谓的外在合一工作,都将失去它牢固的内在基础,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
也因为如此,所以,在这篇大司祭的祷词中,主让我们看到,他先为自己祈祷,而后才为门徒及一总的信徒祈祷。其实这就是由内而外的整合工作的必要步骤。基督徒的合一是以圣子与圣父的合一为榜样的,并且基督徒合一的精神是来自天主圣神的圣化功效。凡是在圣神的推动下,参与并分享在圣三内的共融的灵修生活者,就能获得合一力量的泉源。
四、 投入的祈祷
那么,如何使自己能获得圣神的圣化功效呢?除了深度投入祈祷的之外,别无其他更好的方法。
我们如果仔细地去看整部福音,就可以看出主耶稣,作为道成人身的天主圣子,他在尘世的一生是生活在祈祷之中的。祈祷是他宣讲、见证的力量,也是他疲倦后的休息,更是他心灵困苦与挣扎中有力的支撑。从他开始宣讲到受难被钉,祈祷生活就一直贯穿着他的整个生命活动。借着祈祷,通过圣神,他同父的生命紧紧地合而为一。这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祈祷是获得圣神的圣化功效的有效途径。五旬节的圣神降临就是在众门徒热切投入专心致志的祈祷氛围中而发生的;这本身就提供了我们一个最有力的证明。
圣热罗尼莫说过:一个不会祈祷的基督徒不是真的基督徒。其实,被圣人说中的人很多。我们经常碰到一些自称基督徒的人,却不会祈祷,这是可悲的。也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会念经,却不会祈祷。也许有人会问:念经不是祈祷吗?固然,念得好,念得有心,能进入到祷文的意思中去,这是祈祷。但有不少人在鹦鹉学舌,在作“发声的锣,发响的钹,”(格前13:1)光发出一些声音来,而自己的心意、思想并没有配合进去;这也算祈祷吗?
真正的祈祷并不等于念经。它有一步一步深入的境界。第一步是思想的投入,即普通所讲的口诵心维,让自己的思想跟着经文的内容走,来默想经文的义蕴。第二步是感情的投入,在念经或自发祈祷中,引发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应该是纯朴的,由衷的,决不能有矫揉造作的虚伪含在里面。但开始时,完全纯净的感情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总会带着不少杂质;这需要我们不断净化,其方法是不断地自我省察和觉照。第三步是整个心神的投入。这是一种默观式的祈祷,或者称作对越天主的祈祷。若进入这样的祈祷状态,其时,心灵一片宁静,静得象一面镜子,或一片水波不兴的清水池。有物则现,灵觉敏锐,一丝杂念都能随时觉察,随时驱灭。无我无他,主在我内,我在主内,我象一滴水,主是一片海洋,小小的我已经溶进主的爱浪慈波里了。祈祷到这一步,语言成了阻碍,成了同天主交流的苍白无力的工具,灵魂里一片安详,心神充满着喜悦与自得其乐。长此以往,属于基督的生命便会呈现出来,个体本性的生命将在深度的信仰光照下,发出不可思议的质的突变,那时,在天主圣神内再生的新人就会出现了。
但是,应该清楚:基督徒的祈祷不仅是静态的,也是动态的。祈祷充实、提升和圣化生活,生活本身也应成为一篇美妙的祷词。不过,深度的默观内修生活的陶成,首先总是在内心的宁静中获得的。而现代喧闹嘈杂的生活环境和飞速旋转的生活节奏,不可能给我们提供外在理想的祈祷修心之所。那么,就更需要我们去珍惜每日难得的机会与时间。人不怕没有时间和地点来与天主沟通交谈,最重要的乃是应该在每一天或每一片段,抓紧机会,去开辟自己心灵的空间,然后进入内心的旷野与主神交密谈。

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投稿:本网欢迎网络和传真等各类方式投稿,但请勿一稿多投。
2、版权:凡本网注明"来源: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所有内容,版权均属于天主教温州教区网所有。欢迎转载,但请注明出处。
3、文责:欢迎各地教区、堂区、团体或个人提供当地新闻及其他稿件,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一旦刊登,版权虽属天主教温州教区网,但并不代表本社或本网观点,文责一律由投稿者(教区、堂区、团体、个人)自负。
4、转载: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堂区报刊或天主教温州教区网)"的内容,为本网网友推荐而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内容并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的目的只在于传递分享更多信息。
 心情排行榜
天主教温州教区  © 2011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016394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浙(2022)0000186号  后台管理 投稿邮箱:tangqutongxunb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