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连载天地

和各位朋友谈谈天主教(六)

作者:支忠 来源:温州教区网 发布时间:2025-05-03 22:24:29 浏览次数:


             

                     第一节 若瑟的传奇人生

                    一、若瑟被卖

     以色列(原名雅各伯)有十二个儿子。在这些儿子中,他最喜欢若瑟。

   若瑟受到父亲的宠爱,却引起了十个哥哥的嫉妒与不满。

有一天,这十个哥哥趁着周围无人的机会,把若瑟以20块银币的价格卖给了外族商人。

    回家后,他们又集体哄骗以色列,把若瑟的一件洒上羊血的破烂长衣给父亲看。父亲误认为若瑟被猛兽吃掉了,此后伤心流泪了20年。

二、含冤坐牢

   外族商人带着若瑟到了埃及之后,以高价把若瑟转卖给法老的卫队长普提法尔为奴。

   普提法尔的妻子见若瑟年青貌美,千方百计要勾引他。因为若瑟多次拒绝,她便恼羞成怒,在丈夫面前诬告若瑟调戏她。普提法尔不察真假,一怒之下便将若瑟投入监牢。

三、解梦传奇

   若瑟在监牢里曾为二位总管成功解梦。两年之后,埃及的法老做了一个奇梦:他先梦见有七只肥牛从尼罗河走上来,接着又有七只瘦牛从尼罗河走上来。瘦牛吞吃了先前的七只肥牛。然后梦见七枝细弱干枯的麦穗吞吃了七枝饱满成熟的麦穗。

   法老的奇梦无人能解。经总管推荐,法老下令从牢中放出若瑟,请他解梦。

    若瑟向法老解释:你的梦是天主向你预示未来,先有七个丰年,家畜肥美,庄稼丰收。接着是七个荒年,家畜渴死,庄稼干枯。我建议你:立刻建造粮仓。在丰年里囤积余粮,以备荒年之用。

    法老信任若瑟,立即任命若瑟掌管朝政。在接下来的七个丰年之后,果然是七个灾年。由于若瑟早作准备,埃及储存丰富,国力强大。在灾年打开粮仓,远近的饥民都来购买谷物。

四、兄弟重逢

  以色列一家在灾年面临饥荒,以色列就派儿子们到埃及去购粮。

  若瑟见到哥哥们,立刻就认出了他们,但哥哥们却未能认出他。若瑟多次试探他们,考验他们,在确认他们已经忏悔,已经改恶从善之后,就完全原谅了兄长们。他公开了自己的身份,兄弟相认,抱头大哭。

   此后,若瑟让兄弟们回到正闹饥荒的故乡,接出父亲和所有亲属、仆人到埃及定居。

                                  《创世纪》第37至45章

        启示与评析

一、妙不可测的安排

   天主为帮助以民发展,作出一系列精巧的安排。事情发生时,人们不明白天主的用意,但当一连串的事件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时,天主的用意就显露出来了。

当若瑟被兄长们出卖时,谁能想到日后以色列全家要离乡去埃及发展呢?

   当若瑟为二位总管解梦时,谁能想到,这是天主为若瑟的脱险预作铺垫呢?当若瑟为法老解梦,大家都为他能否顺利析梦而捏着一把汗的时候,谁又能想到,这是以民在埃及顺利发展的开始呢。

   天主的安排,若瑟在事后也深刻感悟。他在兄弟相认时对他们说:“你们不要因为将我卖到这里便自忧自责;这原是天主派遣我在你们以先来,为保全你们的性命……所以叫我到这里来的并不是你们,而是天主”。

二、天主绝无虚言

   天主曾让少年若瑟做了两个梦。第一个梦是若瑟扎了一个麦捆,直立在田地中央,哥哥们扎的麦捆都围在四周,向若瑟扎的那一捆深深鞠躬。第二个梦是梦见日月和十一个星(象征父母和兄弟)都向若瑟下拜。

   这两个梦此后都应验了。

   为帮助若瑟成功,圣经上记载:“上主与若瑟同在,他便事事顺利。”为使若瑟在主人普提法尔家受重视,天主爱屋及乌,连主人也交了好运。“上主为若瑟的原故,降福了这埃及人的家庭。”

   在若瑟含冤入狱时,“上主与他同在,凡他所做的,上主无不使之顺遂。”

三、善人终得好报

   若瑟性格特点的底色就是“善”。

    若瑟一生,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良善,实属难能可贵。

1. 穷困为奴。坚持良善,尽心尽责。

2. 宁肯受诬入狱,不违天主教训。

3. 身为宰相,依然谦卑,不泄私愤,以德报怨。

四、良善的基础是信仰。

   良善应出自于内心。没有信仰作基础,良善也会变质,无法坚持。

有一则故事很能说明此问题。

  一个新王即位,召集新任各部大臣,图谋改良国事。

   政治大臣说:“国家兴衰重在政治,因此,政治改良要放在首位。”

   教育大臣说:“政治要以人为本,所以对人的教育要放在首位。”

   国王转问一个信主的大臣,你有何高见?信主的大臣回答说:“人的好坏,全在内心。内心不改变,教给他再多的道理和知识也不解决问题。所以,内心良善、信仰天主要放在首位。信仰天主,自然会严格律己,此时的教育才能收效。”

   国王觉得后两人说得都有道理,一时不能定夺,就要两人各自寻找证据,一个月后再定方针。

   教育大臣出去寻找证据,走到一家旅馆,看见一只猫穿着衣服站立如人,还能点头迎客,招手迎财。询问之余才知道:主人教此猫学会技能花了一年有余。大臣认为这是教育的成果,就花高价买来,在朝中常常展览,以表示教育的重要。国王问信主的大臣,找到什么证据没有。信主的大臣说:我明天在上朝时提出证据。

   第二天,信主大臣预先让人捉了三只老鼠放在小笼中,正当“招财猫”在朝中表演,教育大臣洋洋得意之时,信主大臣从笼中放出老鼠。猫见了老鼠就原形毕露,立刻紧追老鼠不放,抓到一个就大吃大嚼。国王及众大臣见了都觉得十分扫兴,责怪信主大臣放出老鼠是胡闹。

   信主大臣便朗声说道:“诸位看这只猫,会穿衣服,会学人走路迎客送客,这确实是教育的功劳,但它的猫性犹存,一看见老鼠就故态复萌,不顾一切了。就如一个人,平时不见得整天想着贪污、淫欲,但如本心肮脏,一有机会来到,也就原形毕露了。所以除非信天主得到新生命,不可能彻底改变内心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