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内教闻

林思川《台北思高》「空坟」复活的记号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7-04-11 15:47:28 浏览次数:


福音:若二十(1-9)10-18 
经文分析
   按照甲年的主日感恩祭典,复活主日的福音选自若望福音二十章1-9节。这种选经方式并不理想,因为二十章1-9节只是一个关于「空坟」的故事,而真正的耶稣复活「显现」的故事,发生在10-18节的经文中。更令人讶异的是,这一段发生在玛丽德莲和复活主之间的感人故事,竟然在整年的主日福音中都未被选读。这种情形对天主教基督徒而言是相当大的损失。因为大多数天主教基督徒仍未养成直接阅读圣经的习惯,一般信友对天主圣言的认识,主要仍来自于主日弥撒中的读经。因此我们建议在复活主日感恩礼仪中诵念福音时,最好能一直读到第18节,俾能使大家得到一个完整的复活和显现的故事。
复活清晨的事件
   若望报导了耶稣死后第三天清晨发生的事件,他把玛丽德莲、伯铎和耶稣的爱徒三个见证人对复活的经验交织在一起。首先是玛丽德莲发现了那个空坟,急速的将这情形告诉了伯铎和耶稣的爱徒。她所说的话显示出她对「空坟」的了解:「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两位门徒一听说这事,便毫不耽误地立即向坟墓跑去。耶稣所爱的那位门徒不仅脚程比伯铎快,先抵达了墓地,他也是第一个相信的人。伯铎虽然晚到,却是第一个进入空坟的人。他看见殓布和卷着的汗巾,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对读者而言,沉默的殓布和卷着的汗巾正是反对耶稣的尸体被偷的强烈证据。
「空坟」:复活的记号
   若二十1-9是一个关于「空坟」的故事;每一位福音作者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报导这个内含耶稣复活的喜讯的故事。但是这并不是说「空坟」是复活的证明;玛丽德莲关于空坟所说的话,便说明了这一点。「空坟」是一个记号、一个战胜的纪念品,这个记号给人指出复活的基督。和对观福音相较,若望福音提到门徒们在空坟中发现了殓布和汗巾,更是加强了这个记号。借着殓布和汗巾,作者一方面表示玛丽德莲最初对空坟的了解是不正确的,另一方面也使读者想起拉匝禄的故事。当耶稣把拉匝禄由坟墓中唤出时,他身上仍被殓布和汗巾所缠绕。这表示拉匝禄复活了,但仍会再死;然而耶稣的复活则是进入永远的生命,再也不会死亡。
玛丽德莲:第一个看见复活主的人
   若二十10-18接着叙述:伯铎和耶稣的爱徒随后又返回住处,因为生命的奇迹尚未穿透他们的心。玛丽德莲却留在坟前哭泣,并向空坟探望。她的爱与坚持得到了回报,成为复活的主第一个显现的对象。但是,最初玛丽德莲虽然看见复活的基督并和他说话,却没有认出他来;直到耶稣叫她的名字时,她才认出他来。这使读者想起有关善牧的经文:善牧「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并引领出来。」(若十3)耶稣对她说话时,称天父为「我的父」和「你们的父」。在此之前,耶稣只是预言要回到「父」那里去(若十四12、28;十六10、28),或回到「派遣他者」那里去(若七33;十六5)。如今在这个预言实现之时,耶稣的父也成为信祂的人的父,因此祂也称门徒们为「我的弟兄」。这就实现了若望福音序言中的话:凡接受耶稣并相信他的名字的人,他要使他们成为天主的子女(参阅:若一12)。
综合反省
   综合言之,今日的福音告诉我们:复活的信仰不是来自证明,复活的信仰不能证明也不待证明。空坟不是复活的证据,而只是一个记号,一个指向复活喜讯的记号。这个记号的意义原本相当隐晦,只有当复活的主亲自显现(启示自己)时,空坟才成为一个会说话的记号,告诉吾人那位被钉者已经复活,而且带着肉身返回到父的光荣中。
此外,在若望福音的报导中,有两个对今日的教会结构十分具有启发意义,应该特别被重视并且再深入反省的事实:第一个相信复活的人并不是伯铎,而是耶稣所爱的那位门徒;而第一个看见耶稣显现,并被派遣去为复活作见证的更不是任何一个门徒(男人),而是玛丽德莲 ── 一个「女人」。
(笔者注:礼仪年甲、乙、丙三年复活主日的福音选读都是同一篇福音,因此本文采用去年复活主日福音释义的文稿)
《香港思高》复活主日
圣经:若 20:1-9
1-2节:一周的第一天,清晨
1 一周的第一天,清晨,天还黑的时候,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坟墓那里,看见石头已从墓门挪开了。 2 于是她跑去见西满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对他们说:「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
   人们相信死人的灵魂会存留在坟墓里三天,所以他们通常在埋葬后的首三天探访墓穴。安息日的规定禁止在安息日前往墓园,因此,玛利亚玛达肋纳能够前往的最早时候,使是我们星期六的日落后,即安息日的结束和一周的第一天。传统上,我们把这次探望安排在主日黎明,但若望只告诉我们,这是一周的第一天,天还很黑。
   没有福音(参阅玛28:1;谷16:2;路24:1)讲述这是钉十字架后的第三天,反而是一周的第一天。也许它们想强调耶稣复活所引入的新日子。本福音数次使用「黑暗」一词,一般是谈及灵性的黑暗(1:5; 3:9; 8:12; 12:35,46)。也许若望在第1节使用「黑暗」一词,是反映玛利亚玛达肋纳在这一刻认知上的黑暗。在16节,耶稣将照亮她,但这一刻,她的世界仍是黑暗的。
   玛27:56与谷15:40叙述玛利亚玛达肋纳有撒罗默和雅各布伯的母亲玛利亚伴同。路24:10则叙述玛利亚玛达肋纳与约安纳和雅各布伯的母亲玛利亚在一起。若望只提及玛利亚玛达肋纳,但在2节,玛利亚说:「我们不知道」,暗示她可能与其他人在一起。
   若望没有告诉我们前往坟墓的目的,但谷16:1却说,妇女们「买了杳料,要去傅抹耶稣。」若瑟和尼苛德摩考虑到安息日临近,时间紧迫,他们已做了可以做的事。玛利亚来确保耶稣的遗体已预备妥当,她来是哀悼,并向一个人表示敬意,因为这人的死亡已使她非常伤心。耶稣曾经从她身上驱逐七个魔鬼,所以她非常敬爱耶稣。
   那堵住墓门的石头已「从墓门挪开了」(1节)。对观福音描写它己经滚开了,而玛窦说有一位天使把石头滚开(玛28: 2)。在玛28章,天使告诉妇女,耶稣已复活了。在谷16章,使者是一名身穿白衣的少年人。在路24章,妇女们进入坟墓,却找不到耶稣的遗体。在此,若望既没有叙述使者,也没有叙述玛利亚进入坟墓。也许她进去,也许她从打开的墓门推断耶稣不见了。她甚至没有考虑到耶稣可能从死者中复活。在逻辑上,她推论有人从坟墓中把耶稣的遗体搬走。想象当发现亲人的坟墓被人玷污,会有什么情绪的反应。玛利亚玛达肋纳一直感到悲伤。现在却感到震惊──惊悸。
   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反应是告诉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门徒,「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了」(2节)。她看,却是看不见。她根据自己的经验,假设人的身体不会纯粹消失。大概当权者为了擦去人们对耶稣的回忆,于是把他的遗体搬走。或者,也许盗墓贼偷走遗体,因为在那时代,这是普遍的问题。
   玛利亚去见伯多禄,在某程度上,因为他是宗徒之首。此外,伯多禄与耶稣所爱的门徒留在附近,而没有跟其他门徒一起逃走(18:15-18,25-27; 19:26-27)。这两人临在坟墓附近是重要的,因为它为空墓确立两位合法见证人(梅瑟法律所要求的人数)。身为女人,玛利亚玛达肋纳没有作为见证人的合法身份。
3-10节:看见了放着的殓布
3 伯多禄便和那另一个门徒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了。 4 两人一起跑,但那另一个门徒比伯多禄跑得快,先来到了坟墓那里。 5 他俯身看见放着的殓布,却没有进去。 6 随着他的西满伯多禄也来到了,进了坟墓,看见了放着的殓布, 7 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希腊文:soudarian),不同殓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处卷着。 8 那时,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也进去了,一看见就相信了。 9 这是因为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希腊文:dei──神圣的命令语)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 10 然后两个门徒又回到家里去了。
看见伯多禄与耶稣所爱的门徒(一般认为是若望)之间的互相影响是有趣的。他们一起跑了一会儿,但后来那爱徒超过伯多禄,并首先来到坟墓。也许,那爱徒较年轻,能够跑得更快。也许他被他的爱推动。他一旦来到坟墓,便俯身一看,却没有进去(5节)。伯多禄往往比较冲动,越过了他,进了坟墓,看见了殓布(6节)「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希腊文:soudarian),不同殓布放在一起;而另在一处卷着」(7节)。
在这个故事里,汗巾和殓布具有三个功能:
? 首先,它们提供耶稣复活的可见证明。遗体已不见了,但殓布提醒我们耶稣的遗体曾经在那里。
? 第二,它们提供证据,指出耶稣的遗体没有被偷走。盗墓贼不会留下珍贵的殓布,盗墓贼和犹太人权威没有时间从遗体除掉殓布,因为这会延迟他们逃走,也增加被人发现的风险。
? 第三,它们具有神学的功能。当耶稣复活拉匝禄,拉匝禄从坟中出来时仍缠着布。耶稣要吩咐旁观者解开他,好使拉匝禄能恢复现世的正常生活(11:38- 44)。然而,当耶稣脱离坟墓时,没有阻碍,也许标志「他的复活进入天主永恒秩序的生命」(Beasley-Murray, 372)。
「那时,先来到坟墓的那个门徒……一看见就相信了」(8节)。相信什么?这给人的印象是,他相信耶稣从死者中复活,但若望没有告诉我们那一点。在下一节,若望反而告诉我们,「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9节),暗示那爱徒也许不相信耶稣已从死者中复活。有些学者认为他不过相信玛利亚报告耶稣遗体不见了这事实,但是,如果跟「一看见就相信了」这郑重的语气比较,以及跟耶稣后来对多默说:「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20:29),就似乎是无关紧要的。
   看来是爱徒看见殓布和坟墓时,唤醒爱徒心里某种很难于阐释的刚开始的信仰。他发觉自己身处希望与信德之间,不明白所发生的事,但深深感到这事必定是奇妙的。
   在第9节,「必须」(希腊文:dei──神圣的命令语)一词「是重要的……因为他们来看先预言的复活,但没可能发生。天主的手已在此。它必须发生」(Morris, 737)。
无论如何,那爱徒比伯多禄看得更清楚,因为伯多禄是看,却看不见。他又比多默更乐于相信,因为多默要求无可辩驳的证据(20:25)
John J. Pilch《耶稣的文化世界》YC复活节
(若廿1─9)
   1984年波士顿大学的圣经学者 Pheme Perkins 曾写道「廿世纪的基督徒的神学使命仍然承担着解释复活的意义」(Resurection, Doubleday, p. 30)。即便她自己和其他出版社的努力,她所说的话至今有效。由于1995年复活节在期刊如 Time,Newsweek,和 US News 以及 World Report 曾经大篇幅引用众说纷纭的讨论,似乎说明即便许多学者将这个主题研究结果公诸于世,复活信息仍有待更清楚地澄清。
   学者们同意耶稣复活一点也不是奇迹般地死后复活或濒临死亡的经验。真正的不同点在于从福音圣史和其他新约作者的报导与解释中很清楚地看到传统对复活并没有单一,口径一致的说法。
   在这角度下,复活主日选取了若望福音廿章1-9节发现空坟的故事有相当大的涵义。其他耶稣复活显现的故事并没有被列入复活主日中。
   空坟传统的目的是提醒我们信仰是听来的。若望圣史所报导的所喜爱的门徒「看见」(空坟和殓布,汗巾)以及「相信」(耶稣遗体并未被偷走,而是复活)似乎替代了其他圣史的天使宣「主已复活」的宣报。
   玛利亚玛达肋纳代表着整个团体对耶稣死亡的悲泣,以及需要安慰。她传报「他们」偷了遗体可能指耶稣的仇人,也可能是团体遭人家污蔑默西亚主义将遗体偷走为得证明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反应。
   根据早期伯多禄传统的报导是毫无益处的,因为他来到坟墓,见到了空坟,回到朋友那里却不了解这事的来龙去脉(路廿四12)。若望圣史的伯多禄首先进入了坟墓,主所爱的门徒尾随而入却能解释他们所看见的异状。
   在这福音的信息中,耶稣复活的信仰是来自发现空坟而非耶稣显现。这信仰来自首批信徒的报导以及他们如何解释他们所经验到的事。
廿世纪的基督徒
   年长的教友也许还记得在梵蒂岗第二次大公会议前的要理教授总有一课关于「辩护」,或是「面对非信徒以及怀疑者如何保卫和证明信仰」。我们学会也记熟那些「证明」信仰的哲学论证,其中也包括了耶稣死而复活的信仰。
梵二大公会议挣脱束缚并与学术界共舞,他们改进了我们的认知,并且阐述了过去的辩护是过于简略。例如,使我们惊讶的是在新的圣经译文中正确的翻译了复活的宣报信息「耶稣被『天主』从死人中升起」,我们从前不曾注意到这点。
   当我们对古代世界以及文化越来越认识时,我们了解到基督徒所宣示的「在基督内的救援」似乎不能够满足现代世界以心理和科技走向所追求的生命意义与生活质量。
   也许一段圣经的纪录可以协助我们。圣经记载说复活后的耶稣不太一样,「改变」了(谷十六12),而且「认不出」(路廿四16;若廿14;廿一 14),虽然祂与他们曾共同生活过和旅行过的纳匝肋人耶稣一模一样。这两项似乎是那些信徒报导当他们处于另一意识下,耶稣显现给他们的事件中不变的因素。他们并不怎样惊讶,因为在所有的文化中,这两项是特异精神状态下的经验。在这些报导内,经验一再被肯定,被阐明,这与我们所认识的特异精神状态在文化上的功能是不谋而合的。
   殡葬仪式提醒基督徒他们同样会经验到这样的转变。在死亡中「生命转换了,并非毁灭」。这与圣保禄的观点:「死人的复活也是这样:播种的是可朽坏的,复活起来的是不可朽坏的;播种的是可羞辱的,复活起来的是光荣的;播种的是软弱的,复活起来的是强健的;播种的是属生灵的身体,复活起来的是属神的身体;既有属生灵的身体,也就有属神的身体。」有异曲同工之效(格前十五42-44)。
   今日的节庆与耶稣复活的信仰挑战所有的人,包含学者与非学者,在我们时代寻求新的方式来展现信仰耶稣为天主具体的救援行动的确赋予生命终极的目的与意义。
取自 The Cultural World of Jesus: Sunday by Sunday, Cycle C. 出版 Minnesota, Collegeville. 作者 John J. Pilch。
房志荣《悠游圣言》复活主日
天主教周报 第285期 2014年4月20日
   复活节主日的弥撒读经挑选,甲、乙、丙三年都一样,就是读经一,宗十34a,37-43;读经二,哥三1-4,或格前五6b-8;福音,若二十1-9,或路二四13-35。这样一个简单的观察,却有很深的含意,就是基督宗教最重要的信理,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不仅是一个道理、真理、信理,还是一个历史事实,在人间的时空境况里有迹可循,禁得起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发掘、考察、对比。另一方面,耶稣复活不只是历史事实,还是生活现实,复活的耶稣活在基督徒的心中和团体里。这么复杂多面的信理怎样去描述和把握呢?多说不如少说,讲耶稣复活的这三篇读经,说得不多,却说得很完整,由路加、保禄、若望三位文化背景十分不同的作者执笔,他们每人在圣神带领下,答复我们想要知道的事实和真理。
  为懂得读经一说些什么,必须把宗十章全章48节全读一遍。思高圣经给本章安置了6个副题:科尔乃略派人寻访伯铎,伯铎在约培看见异像,赴西泽勒亚,与科尔乃略会面,伯铎讲词,科尔乃略等人受洗。今天读的宗十37-43是伯铎讲词的一部分,是他首次给外邦人讲道,短短7节经句,却是一篇浓缩的救恩史。伯铎的道理先讲若翰:「37你们已经知道,在若翰宣讲洗礼之后,从加里肋亚开始,到整个犹太所发生的事。」次讲耶稣:「38你们也知道,天主以圣神和德能傅了纳匝肋人耶稣,使祂到各地做好事,治好所有受魔鬼控制的人,因为天主与祂同在;」再讲宗徒:「39我们是祂在犹太人地区和耶路撒冷所行一切的见证人。然而,他们把祂悬在木架上,杀死了祂。」这3节是讲词的前一半:讲的是若翰、耶稣、门徒,和耶稣为人死在十字架上。
   后一半3节,讲耶稣的复活、显现、派遣门徒们向人民宣讲,说明天主派耶稣做全人类和每个人的审判官:「40但是天主在第三天,把祂从死者中复活了,让祂显现给人;41不是给所有的人,而是显现给天主预先拣选的见证人,就是我们这些在祂死而复活后,与祂一同吃喝的人。42祂吩咐我们向百姓宣讲,证明祂是天主选立的,审判生者与死者的主。」最后,伯铎还不忘用一节经句把整个旧约带进来,他不说先知讲预言,而说先知作见证,证明耶稣是救主,而人一方面,要想得救,必须相信,信耶稣是救主,是天主:「43所有的先知都为祂作见证说:『凡是信祂的人,必因祂的名,得赦免罪过。』」当然,伯铎当时讲的不会那么精简扼要,像我们现在所读的,是路加把口头上的许多话和道理,在圣神的开导下扼要地写出,传给后世未能亲自听到伯铎讲道的人。我们读经时,必须抽丝剥茧,靠着同一圣神,在经句中找寻天主圣神要传给我们的有关耶稣的讯息。
   读经二的两篇,哥三1-4,或格前五6b-8,可说是,异中有同,同中有异。同的是保禄劝勉信友,要把在领洗时所接受的新生命活出来,这新生命与耶稣复活的生命是同一个生命。因此应该把所想、所望、所求的一切,都放在复活的主基督身上,这是每个基督徒要做的,也做得到的。两篇读经不同或相异的,是二者的说法。哥罗森书是狱中书简,保禄已接近生命末期,因此,他直截了当地劝信友要追求天上的事。反之,格林多前书是保禄早期的一封书信,五6-8三节的写法,保持犹太文化及宗教传统的原味:「6你们不知道,少许的酵母就能使整个面团发酵吗?7你们应把旧酵母除净,好使你们成为新和的面团,正如你们原是无酵饼一样,因为我们的逾越节羔羊基督,已被祭杀作了牺牲。8所以我们过节,不可用旧酵母,也不可用奸诈和邪恶的酵母,而要用纯洁和真诚的无酵饼。」
   复活节的弥撒如果上午举行,福音自然是若二十1-9:「1安息日后的第一天清早,天还未亮时,玛利亚玛达肋纳来到墓前,看见墓门的大石已被移开,2就立刻跑去见西满伯多录和耶稣喜爱的门徒,对他们说:『他们从坟墓里把主搬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祂放在哪里了!』爱得深,起身早,有发现,去报告。「3伯多录和那门徒就出来,往坟墓那里去。两人一起跑,可是那门徒跑得快,比伯多录先到坟墓那里。5他弯腰往里面观看,只见麻纱殓布放在那里,但没有进去。6西满伯多录随即赶到,进了墓穴,也看见殓布放在那里,7裹头的头巾不在殓布里,而是卷着,放在另一边。」从准备晚餐厅开始,伯铎和若望常结伴而行。
 「8这时,那先到坟墓的门徒也进来,他一看见就信了。9因为在此之前,他们还不明白圣经上说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意思。」可见,耶稣的爱徒若望是没有见到复活的耶稣而相信耶稣复活的第一人。8、9二节要说的是,若望看到一些记号,指向圣经上所说的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这个奥迹中的奥迹,而不是像玛丽德莲所说的,有人把主搬走了。殓布头巾那样整齐地卷好放在一边,不可能是偷运尸体的人在慌慌忙忙中能做的。从天主给的一些记号透视到有关天主的真理,不仅要看,还需有爱。耶稣的爱徒在耶稣复活后用一句话「向船的右边撒网」使伯铎网到许多鱼后,若望即刻看出「是主!」(若二一6-7)是另一例。
   如果下午或晚上举行复活节感恩礼,就选读路二四13-35,这段美不胜收的福音。在此,只需把乐仁出版的《偕主读经四福音》对这23节经句所做的简介抄录下来:「耶稣死后,门徒们的幻想破灭了,便决定回乡。耶稣却在路上会晤他们,给他们讲经。到达目的地后,他们邀请他留下用餐,他擘饼时,显出是耶稣。他们立刻回到耶路撒冷,向大家报告所发生的一切。
《catholic-biblejourney》生活焦点在天上
读经一:宗10:34, 37-43
答唱咏:咏118:1-2, 16-17, 22-23
读经二:哥3:1-4
福 音:若20:1-9
A 读经一:宗10:34, 37-43
1. 读经一的事件发生在以色列西岸的「西泽勒雅」,是第一位皈依基督信仰的外邦人科尔乃略家中,宗10:1说他是「意大利营的百夫长」,他并非犹太裔人士,没有受过割损,但十分敬畏上主。宗10:1-8说他见到异像,有位天使叫他南下去找伯多禄,当时伯多禄身处约培(也在西岸较南方)。本来,犹太人是不可与外邦人往来的,但伯多禄终于在宗10:23带了「几个约培的兄弟」去探访科尔乃略。
2. 读经一没有使用宗10:35-36,当中存有很多希腊语的文化差异,但相信并不是没有被使用的主因。宗10:34说:「天主是不看情面的」,不论犹太人或外邦人,只要是「敬畏他而又履行正义的人」,天主都会悦纳。现在既然是要展开向外邦人的福传,读经一有意省却了「把这道先传给以色列子民」一句,以免外邦人感到被歧视,因为耶稣是「万民的主(Kyrios)。」
3. 宗10:36-38把耶稣的公开使命撮要了,宗10:38是所有受了洗的基督徒都应做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受魔鬼压制的人」包括沉迷于风水、拜金、自恋、自私自利等人,信友最重要的是有「天主同他在一起(厄玛奴耳)。」宗10:39-40是福音的核心,即「他悬在木架上,杀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复活了。」宗10:41说耶稣复活后「同食共饮」,相信是指路24:41-43,说耶稣在众门徒们面前吃了「一片烤鱼」,表示祂不是鬼魂(鬼不会进食),证明祂真的复活了。
4. 反省:一个成年人领洗加入教会后,便会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里,每天都如常上班等劳苦工作,生活上所遇到的困难不比领洗前减少,对一些信条可能感到疑惑:例如,一个火化了的肉身将来怎可能复活起来呢?教宗只是人,人怎会不错呢?说圣母没有原罪,她便不需要主耶稣救赎吗?路加福音里共记载吃了十餐饭,为路加来说,吃主的体血最为重要,我们必须多参与感恩圣祭,因为「圣体圣事」是「圣事中的圣事。」
5. 耶稣每次吃饭时都会教训人,在这最后一次吃饭时,祂要把信德带给门徒们,我们也要这样做,在吃饭时要把基督的平安和信望爱三德带给同席的人。宗10:42说耶稣吩咐门徒们要向百姓讲道,指出祂就是「生者与死者的判官」,意即祂要在人世间建立天国,祂要在末日审判「生者与死者。」宗10:43说,借着祂,我们的罪恶得到赦免。
6. 读经一的重点不是复活,因为圣周六的礼仪已庆祝了复活,读经一的重点是「赦罪」,即宗10:43:「凡信他的人,赖他的名字都要获得罪赦。」耶稣复活与祂在圣周五的圣死有甚么关系呢?复活是要「确定」了圣周五要带给人的救恩。
B 答唱咏:咏118:1-2, 16-17, 22-23
1. 咏113-118被称为埃及哈肋耳,每逢犹太人的大节日(逾越节、五旬节、帐棚节等)便会诵唱来赞美上主。咏118是以民在感恩节时诵唱的,而在逾越节灌注了第四杯酒后也会诵唱。咏118:1-4呼吁以民感谢上主,因为祂慈爱宽仁,所呼吁的对象是「以色列」(咏118:2)和「敬畏主者」(咏118:4);咏118:5-18是在急难时获救的情况,这是因为遇难者全心信赖上主的助佑,咏118:15a彷佛是出谷后的欢唱,咏118:16-17指出其原因,因为得到了上主的拯救,故作者在咏118:19要到「正义的门」(即圣殿)去感谢天主。
2. 咏118:16与读经一相关,宗10:38时耶稣「巡行各处,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压制的人」,咏118:16对此确定说:「上主的右手将我举擎,上主的右手大显威能。」咏118:22也相关:「匠人弃而不用的废石,反而成了屋角的基石」,亦即宗10:39-40指犹太人「把他悬在木架上,杀死了。第三天,天主使他复活了,叫他显现出来。」读经二的哥3:1继续说,耶稣在天上「坐在天主的右边。」
3. 读经一时,伯多禄以福音核心内容(耶稣的圣死和复活)教导科尔乃略,答唱咏便叫我们到那一天,大家要欢唱,即咏118:24的答句:「这是上主所订的一天,我们要欢欣鼓舞。」
C 读经二:哥3:1-4
1. 哥罗森书写于公元65至90年间,当中展示耶稣乃宇宙的默西亚,解释信徒为甚么应全心投入服务祂:「你们该思念天上的事,不该思念地上的事。」(哥3:2)哥1:2说出本书信的收信人:「致书给在哥罗森的圣徒及在基督内忠信的弟兄」,「哥罗森(Colossae)」位于土耳其西南的一个市镇,附近有默3:14所载的「劳狄刻雅(Laodicea)」,本主日的读经二属「忠告部份」的开始,所要带出的讯息很简单 - 藉洗礼而成为信徒者已「与基督一同复活了」,他们便「该思念天上的事(真理),不该思念地上的事(物质生活)。」这也配合本主日的福音,若20:9说两位门徒「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然而,读经二的内容却展示复活能指引人应走的方向和效果。
2. 哥3:1说信徒「与基督一同复活了」,意即受了洗。初期教会的洗礼礼仪,受洗者会脱去自己的衣服,然后穿上新衣,脱去旧衣即哥3:3的「你们已经死了」,穿上新衣等于在基督内重生。领洗后,信友与耶稣的关系十分密切,但外人不易见到这份关系,故哥3:4说「要与衪一同出现在光荣之中」,意指现在只是等待期,亦即哥3:3所说:「你们的生命已与基督一同藏在天主内了」,要到末日时(哥3:4),这份光荣才会彰显。
3. 看看下文,哥3:5-17谈今生应有的信友生活态度,哥3:5说要停止一切「淫乱、不洁、邪情、恶欲和无异于偶像崇拜的贪婪」的行为,这均属身体上的罪过。「淫乱」的希腊语是「porneia」,指的是一切不道德的性行为,「邪情」指性欲,「贪婪」指朝拜偶像。哥3:8指在思想上犯罪:「你们却该戒绝这一切:忿怒、暴戾、恶意、诟骂和出于你们口中的秽言。」哥3:6说到末日,天主的「义怒」会「降在悖逆之子身上」,即降到没有道德的人身上。到那时候,哥3:11说便「没有希腊人或犹太人,受割损的或未受割损的,野蛮人、叔提雅人、奴隶、自由人的分别」,因为人人均属于基督。
4. 读经二的讯息是「重生后应有的责任」,行为要善,「该思念天上的事(真理),不该思念地上的事(物质生活)」,因为我们已死于世俗了。这正好配合伯多禄教导科尔乃略的内容,即「福音」,这样,我们便可欢欣,一如答唱咏所说的一样。
D 福  音:若20:1-9
1. 若20:1说有个名玛利亚玛达肋纳的妇女来到耶稣的坟墓,见不到祂的圣尸,她没有相信耶稣已复活了,还以为是有人把祂偷去(若20:2)。这正是玛窦团体所遇到的大问题,玛27:64说:「怕他的门徒来了,把他偷去。」所以在玛窦福音的记载里,没有任何人士(包括天使)曾进入耶稣的坟墓,好证明根本没有人偷去耶稣的圣尸。
2. 从若20:5-7表面看,玛利亚玛达肋纳的疑虑是没有必要的,若20:5说「放着」殓布、若20:6又说「放着」、若20:7亦说「放着」汗巾,这均表示「小心地放好」,盗尸的人怎会把缠在尸首上的物品「小心地放好」呢?若20:6说伯多禄「进了坟墓,看见了放着的殓布」,若20:7说「也看见耶稣头上的那块汗巾。」这描述与若20:12时玛利亚玛达肋纳所见者不同,她见到「两位穿白衣的天使。」其实这是观点与角度的问题,一杯盛了一半的水,你见到的是「半满」的,但我见到是「半空」的,两者均对,玛利亚玛达肋纳较为乐观,见到的是两位天使,但伯多禄见到的彷佛是尸体。耶稣空墓里的殓布和汗巾相似拉匝禄的殓布和汗巾(若11:44),可见后者的复生乃耶稣复活的预像。
3. 从若20:6-8所见,进入耶稣坟墓者共两人,即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情况回应了若1的片段,当洗者若翰在若1:35-39见证耶稣就是「天主的羔羊」后,「那两个门徒」便跟着耶稣,耶稣便叫他们:「你们来看看吧!」若一开始,耶稣便让人「来看看」祂的住处,若2-19里,祂却不停地说:「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若8:21, 13:33, 13:36)到了若20,耶稣准许人到祂的地方,就是进入祂的墓穴。若1:39说两个门徒见了而「住下了」(即相信了祂),到耶稣的圣墓时,门徒们「一看见就相信了。」(若20:8)
4. 为甚么若2-19期间,耶稣说祂「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呢?因为未准备好,人要进入祂的圣墓是会恐惧的,因为信德尚未够坚强。现在很不同,耶稣复活了,门徒们便可以「来看看」,这份体验,彷佛提醒我们每日都要皈依,要死于罪恶,始能经验复活。
5. 对此,伯多禄和「耶稣所爱的那另一个门徒」的信德,若20:6说伯多禄进入了祂的坟墓,见到了殓布等之后,没有说祂信或不信;至于「那另一个门徒」,若20:8说他「一看见就相信了。」他究竟「相信了」甚么呢?信耶稣复活了吗?信玛利亚玛达肋纳所说:「有人从坟墓中把主搬走了」吗?(若20:2)无论如何,两门徒没有亲眼目睹耶稣的复活(事实上,没有人看见耶稣复活,只有人看见过复活了的耶稣),见到的只是殓葬时的用料。然而,从若20:9看,如果两门徒相信耶稣复活了,为甚么「他们还不明白,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的那段圣经」呢?
6. 就算「那个门徒」真的相信耶稣复活了,他仍只是「看见」了才相信,就如复活的主对多默所说的话:「因为你看见了我,才相信吗?那些没有看见而相信的,才是有福的!」(若20:29)看看若20:10,两位门徒从耶稣的坟墓离去后,一点喜悦都没有。值得我们反省:我们从没见过耶稣,我们只凭别人的福传而相信了祂,我们岂不是更有福吗?可见,复活主日的讯息是若20:9:「耶稣必须从死者中复活」,这是我们的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