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玉言《活出圣言》我们愿成为传报喜讯的厄则克耳先知
作者: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7-04-01 13:57:18 浏览次数:次
本末整个圣言的精神跟复活事件有关,不过这事跟刁我们世人有关,而不是跟主有关。是的,今天的礼仪主特意安排,让我们做好准备,进人一年一度最重要且神圣的一个星期,并参与圣周礼仪的生活。
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身内,使你们复活
读经一说明当时的厄则克耳先知跟以色列人民,还在巴比伦过着被虏的生活。他们当时以为那『是过渡时期而已,天主很快就会把他们解救出来。因此,他们一百等待脱离困境的那一天。虽然耶肋米亚先知曾经提醒他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应该在那地方入境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开发自己的事业,聆听与实行天主的旨意等等。不过以色列人民不理睬先知的提醒,百到他们亲眼看到耶路撒冷被外邦人毁灭,才放弃自己的想法。然而,在他们中间却产生消极的态度,就是失望、不信以及想离开天主。在此情况之下,厄则克耳先知出现,宣报天主的喜讯。
这位先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将「天主要恢复祂的子民」跟「打开坟墓之门让亡者复活」来相比。这个比较满有意思,因为被虏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他们的生活跟在坟墓里的亡者,真的没有两样。在失去所有的希望之后,只有天主才能够成为他们的救星。因此,他们意识到天主带领他们脱离此困境,就好像让亡者复活一样。请聆听天主透过先知的话语「我的子民.我要亲自打开你们的坟墓,我要从坟墓中把你们带出来.领你们回到以色列的本土。」
我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万一我们犯了大罪,我们是否就此陷入绝望的恶梦中呢?按照今天读经一的精神,我们不必过度绝望,天主能让亡者复活,难道祂没办法帮助我们吗?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天主爱的信德是否存在呢?
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
今天的福音中,我想最重要的是在于此句话「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然要活看:凡是活看而信从我的人.一定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以这句话为例,耶稣不只是对曼德而已,而且也是对地上所有的人类所发出的信德之言。耶稣使拉匝禄从死人中复活,是为了巩固人们的信德。
耶稣基督使拉匝禄复活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位弟兄多活着几年,而是借着此事,祂要告诉全体人类,他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地上而在于天上,天主要赐给他们永远的生命,天主要他们知道一件事,就是人们总有离开这美丽地球的一天,全能的天主会赐给他们永生;还有,在审判的日子,祂还要赐给他们复活,永远的福乐。借着此机会,主基督要巩固门徒以及信仰祂的人们的信德,使他们了解关于他特别为拉匝禄实行的这一件伟大的事迹。
对耶稣而言,信德比其他的事都重要,祂是复活、祂是生命比其他的更重要。虽然祂很爱祂的朋友拉匝禄,但是我们有一种纳闷的感觉,就是耶稣好像不在意拉匝禄的病情与死亡!当拉匝禄的家属因他的病危着急、担心、难过、悲伤时,耶稣一付没事的样子,祂还「在原地逗留了两天」,然后在祂到拉匝禄的家时,祂的朋友已经往生4天了!其实耶稣主要在意的就是他们的信德,祂在意拉匝禄家人的信德,也关心这家庭中亲朋好友的信德。所以,在曼德提醒祂「主啊!已经臭了.因为已经有四天了」的时候,耶稣马上回答「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果然如此,曼德与其他认识拉匝禄的人,因着信德,亲眼看到天主在拉匝禄身上显出祂的奇能。
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
拉匝禄从坟墓中出来的这件事,使不少犹太人相信耶稣基督,不过这只是临时的信德、不完整的信德以及信德的开始而已。百到他们见到耶稣基督受苦受难之后,从死者中复活、从坟墓里出现的时候,他们对耶稣的信德才是完整、完美以及完全的。
我们该抱着感恩的心,不断地感谢天主的大恩,因为祂赐给我们一个完整、完善、完美的信德。我们不只是相信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为了爱我们乐意受苦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埋葬与复活而已,我们坚信在末日天主会使我们的肉身复活。圣保禄在今天的读经二告诉我们此信仰的道理「如果那使耶稣从死人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lc里: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天主.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那必死的身体复活。」
因此,我们愿意成为第二位厄则克耳先知,宣报主基督的复活以及人类未来复活的喜讯吧!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与分享这大好消息,乐意跟我们一起获得天主救恩的赏报。
杜敬一《主日读经与福音》四旬期第五主日
天主教周报 第133期 2011年4月10日
今日我们默想〈若望福音〉中关于耶稣复活拉匝禄的记载。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地方与【耶稣与尼苛德摩论新生】、【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与【耶稣复活加纳官员之子】的记载,相互平行与对比。的确,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灵修生活?灵修生活会遭遇到什么状况?
在耶稣与尼苛德摩、撒玛黎雅妇女、加纳官员的对话中,我们学到:神圣的生命到底从何而来?这神圣的生命如何在我们之内成长?借着耶稣与祂的圣神,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是由圣神所生,祂将信仰倾注在我们之内,使我们成为圣父喜爱的子女,并且崇敬祂。信德使我们走向光明、为耶稣做见证,同时也获得祂赐下的奇迹。
在拉匝禄被耶稣复活的故事中,看到了耶稣如何将圣神赋予在我们身上:祂让自己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分子、做我们的朋友;祂分担我们的软弱、惧怕、悲伤;祂更又跟我们一起下降到死亡的阴曹地府内,在那里,祂开双手向圣父祈祷(祂的话语、祂自己)。「耶稣流下泪来」短短的一段文字,诉尽了一切。那是天主圣子流下的眼泪!
犹太人见状,依旧不忘向耶稣质问:「如果你爱他,为什么不施展你的大能?」若望福音中,耶稣的回应就是:祂果然施展大能,祂走入死亡、并且战胜它,使死亡再也无法占据空间或时间。「『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借着走入你的死亡,我已经成为你的复活与新生命了,从现在直到永远。死亡再也无法吞噬你,你将只会深深地分享我对你的爱。」
或许有人会好奇,拉匝禄在这死去的四天之中,他看到了什么?
不过,我们更可以问另一个问题:拉匝禄被耶稣「唤醒」之后,他要如何看待耶稣?他曾一度国受到自己已死的躯体被「此刻」紧紧抓住,一双充满大能的双手抓着他,他更国受到那可恨的敌人在这双手之下完全溃败,因此,他从敌人禁锢中脱身,重获新生,如今站立在朋友们的面前。
拉匝禄从殓布中获得解脱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耶稣吩咐说:「让他行走吧!」拉匝禄真的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吗?他走去做自己平常爱做的事情吗?不,他应会走向耶稣,把孱弱(而且发出尸臭)的身体贴紧耶稣,用尽他全身的力气抱着耶稣,永远不愿与耶稣分离。难道他不会这样做吗?
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我们那时候不在现场。不过,圣良一世(St. Leo the Great)曾说过,凡属于我们救赎者的一切,都借着教会的圣事,都传给了我们。我们的礼仪是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在此,我们的救赎者让我们沈浸在祂复活与生命的喜乐中,我们必将经过祂----祂是通往天国的大门----进入祂永恒的喜乐。
蔡惠民《天国驿站》高山的远景
在深山群中有一个印第安部族。当族长自知快将离世时,他对三个儿子说:「我要在你们中挑选一个做继任人。现在,你们每人爬到最高的圣山上,然后带回一件物品。看谁的物品最珍贵,谁就是继任人。」不消几天,三个儿子都回来了。第一个带给父亲一朵极漂亮和罕有的花,它是在圣山的峭壁上生长的。第二个将一块圆润而五彩十色的宝石交给父亲,它是经历千百年风雨的冲刷而成的。第三个却空手而回。他说:「父亲,我甚么也没有带回来。当我站立在圣山之颠,远眺群山的另一边,尽是一片翠绿的草原和湖泊时,我憧憬那就是族人安居的地方,我实在无法把这迷人的景色带回来。」父亲回答说:「你将要成为部族的新领袖,因为你把最珍贵的东西带回来,就是一个美好将来的憧憬。」
听过本主日耶稣复活拉匝禄的故事,或许有人会好奇,想知道拉匝禄最终是怎样离开人世。当时的情景与这一次有什么分别呢?福音的记载并没有提供相关资料,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无论拉匝禄最终是自然死亡或旧病复发;无论他的姊妹当时是否仍然健在;无论玛尔大是否仍然深信,假若耶稣在这里,她的兄弟就决不会死……,耶稣应该不会再来到他的坟前。因为耶稣复活拉匝禄不久,祂自己便死于十字架上。纵使祂三日后光荣复活,最后亦只能留下两姊妹独个儿在坟前哀伤。如果拉匝禄最终亦难免一死的话,我们不禁会问:究竟耶稣当初使他复活有什么意思呢?
若望福音强调耶稣复活拉匝禄,不是一般起死回生的奇迹,而是一件很特殊的事件。首先,故事多番指出耶稣与拉匝禄一家的深厚情谊。当祂听到拉匝禄病了,却故意在原地逗留了两天才去看他,以致他病殁了。福音借此暗示事件是在耶稣的爱里发生的。第二,福音清楚显示拉匝禄真的死了。当耶稣来到时,发现拉匝禄不是在弥留之间,而是在坟墓四天了,「脚和手都缠着布条,面上盖着汗巾」,玛尔大甚至提醒耶稣尸体己经臭了。面对这不可挽回的事实,耶稣使拉匝禄复活。瞬息间,终结成了新的开始,枯朽又重现了生机。
原来,无论是安享天年,抑或是英年早逝,死亡的来临一般都是突然,残酷而令人感到绝望似的。死亡的结局最终使人归于尘土,化作枯骨。耶稣复活拉匝禄,并没有带给他长生不老,而是要借着这事件,为我们带来憧憬和希望。这应验了厄则克耳先知的神视;当我们以为骨头干枯了,绝望了,甚么都完了的时候,上主要把祂的神注入我们内,使我们复活。那时我们便要承认,上主言出必行。
细读今天的读经,每字每句都邀请我们再次投入复活的憧憬和希望中。虽然从坟墓中走出来的只有拉匝禄一个,但墓门背后的应许却要在每人身上应验。因为没有甚么能使耶稣与我们相隔绝,纵使是死亡,凭着爱,耶稣亦要使我们与祂相聚。耶稣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或许大家仍记得农历年期间在潮汕和广西发生的两宗旅行团车祸。无独有偶,身边两个朋友的父母都分别在事件中罹难。第一个消息传来时,身边还有一班朋友彼此安慰,但当第二个当事人将消息告诉我,并希望我为亡者献祭时,愕然而无法相信使我一句安慰的说话都说不出来。好不容易才在耶稣的复活应许中接受了事实。
「如果那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有死的身体复活。」面对种种的离别,保禄的信念带领我们再次与拉匝禄,玛尔大,玛利亚……在基督的爱中团聚。
吴智勋《和平纶音》拉匝禄,出来!
上两主日的福音提到耶稣基督是活水、是光明,今日的福音讲耶稣是复活与生命,彼此都是相关连的。水是属灵生命的开始,光是生命的指示,复活是生命的最终目的。这一切都指向基督,以基督为中心。若望刻意安排耶稣是生命最圆满的答案,奇迹是他福音中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复活的日子,是耶稣听到拉匝禄生病的消息后的第七日,复活带来新创造、新生命的开始。此事迹给信仰带来很大的启示。
(Ⅰ)痛苦是信仰历程中少不了的因素︰面对着痛苦,人自然转向天主祈求,像玛尔大、玛利亚两姊妹对耶稣说︰「主啊,您心爱的人病了!」她们让耶稣知道彼此的关系是如何密切,祈求的东西尽在不言中。故事让我们看出,连耶稣心爱的人,也不能免除生活上的痛苦。我们的信仰主要非在现世生命中求福免祸,逢凶化吉。玛尔大代表不少人的心态,渴求奇迹发生,但耶稣提升她到另一境界︰「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然后挑战她︰「你相信吗?」。
(Ⅱ)痛苦的经验使人接触到怜悯人的天主︰耶稣对人的痛苦,并非无动于衷,祂伤感、流泪。祂的泪,不像那时职业性的哭丧妇女,陪着主人家哭,但求营造哀伤气氛。耶稣的伤感是由人的痛苦而引发的,痛苦当然不好受,但痛苦深处蕴藏着天主的救援。天主不一定以奇迹使人离开痛苦,但祂总会在痛苦中拯救信祂的人,让他感受到祂的安慰。
(Ⅲ)信仰已死的人,耶稣基督也能带来复活︰故事中的奇迹本是指耶稣为生命与死亡带来答案。孔子没有这份启示,故谦称︰「未知生,焉知死。」耶稣却以天主性的权威宣称︰「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答案就在祂身上。故事若引用在信仰生命上,耶稣能使信仰已死的人复生。死了四天,尸体发臭,确定了死亡的事实;手脚被布条缠着,面被汗巾遮着,洞口被石头堵塞着,象征着信仰受到内在外在的限制,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天主的能力。耶稣大声喊叫︰「拉匝禄,出来!」耶稣喊叫人的名字有极大的能力,应验了祂说过的话︰「羊听祂的声音,祂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若 10:3)信仰已死的人听到祂的呼喊,也能复生。
在四旬期中,让我们注意耶稣呼唤我们每人的名字,叫我们「出来」!生活中我们总有不自由的地方,受很多东西支配,像拉匝禄一样是个被布条缠住不能行动的怪物;面上的汗巾使我们看不清楚方向,不知生活为了甚么或往何处去;生活在像坟墓一样的环境里,冷冰冰的没有生气,没有温暖,没有爱心。只有基督的呼唤,才能使我们苏醒过来。另一方面,让我们也为失去信仰的人祈祷,聆听耶稣召唤我们帮助祂︰「解开他,让他行走吧!」祂藉我们的手,恢复别人的信仰,使他们自由。在反省信仰之余,让我们静听耶稣的呼唤︰「拉匝禄,出来!」。
陈日君《朝夕相随》随圣神切望,导入生命与平安
公教报 第2874期1999年3月21日出版
圣洗的恩宠如水如光滋养我们的心灵;其实我们的心灵已因罪恶而丧亡,所以圣洗使我们复生,给我们新生命。这个主日的主题就是「复生」。
今天第一篇读经由卅七章十二节开始;其实前几节的描写颇值得我们重温。吾主对平原上许多干枯的骨头说︰「干枯的骨头,听上主的话吧!」吾主上主对这些骨头这样说︰「看……我要给你们放上筋,加上肉,包上皮,把气息注入你们内,你们就复活了」。接着那些复活了的枯骨都站了起来,且成为一支极庞大的军队。那是多么雄壮的景象。不过事实上这「复生」的神视,只为形容以民的复兴。福音所叙述的倒是真正的「复生」。
耶稣和门徒们正前往耶路撒冷去。心情是沉重的,门徒们提醒耶稣犹太人正企图杀害祂;既然耶稣固执要去,多默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去死吧」。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胆怯的一群。耶稣的好朋友拉匝禄死了,耶稣自己也将会被人谋害,门徒们的命运也不会比师傅好。
面对死亡人是多么无奈。当然,冷静想一下,一切生物有生有灭;死亡该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我们的心,还是不能把死亡看成正常,天主自己把永生的期望放在我们心里。耶稣不是也说过︰「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 :10)吗?那末怎么祂传道的结局竟是死亡呢?
借着死亡而战胜死亡前,耶稣行了一个奇迹,为帮助宗徒们明白那即将发生的、更奇妙的事迹。
生命死亡正在决斗。耶稣控制局面,祂知道拉匝禄重病并不心急,并没医好他,却让他死去,为能显示祂对生命的大权。祂不怕拉匝禄的复生使祂的敌人更决心要除掉祂。
若望的描写常强调信仰的旅程。玛尔大相信末日的复活,玛利亚相信耶稣本可医好她哥哥;耶稣带她们了解,祂就是复活、生命,祂把死了四天的拉匝禄从坟墓中叫了出来。
耶稣是真天主,祂控制生命与死亡,祂也是真人,祂在朋友的死亡前触景生情。若望刻意把当时的情景描写成耶稣死后的情景一样︰玛利亚的眼泪、坟墓和盖住它的大石、缠住手脚的布条、蒙着面的汗巾……。拉匝禄的、耶稣的,都是真正的死亡,接着是真正的复生。
现代人对死亡的现象非常好奇,不少大学甚至有「死亡学」科目。他们肯定会问︰为甚么福音的作者没有访问拉匝禄,叫他讲讲死后复生前的处境和复生后的感受等。对这些若望没有兴趣,其实他这里描写的只是一个征兆,不是奥迹本身。拉匝禄复生后活多了几年,最后还是死了。若望藉此征兆要向我们介绍的,却是在基督身上即将开始的、人类真正的、决定性的复活──复生而永不再死。
借着祂的死亡,耶稣为我们争取了真正的永生。圣洗圣事是永生的开始。固然我们还要经过死亡而复活,但新生命已开始;先是在信德中、苦路上,最后是面对面享见天主容貌而得圆满的福乐。
圣保禄在第二读经所描写的,就是还在苦路上的情景──肉性和圣神的斗争。随从肉性就是不服从天主的法律,自以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其实「随从肉性切望,导人至死」,外表看来潇洒自在,事实上却是行尸走肉。随从圣神切望,才导入生命与平安。
慕道的兄弟姊妹们,您们已作了抉择没有?这是考核的主要题目呀!一定要合格!
阎德龙《道亦有道》拉匝禄!出来罢
我们要明白今日福音的话,便要先回到上两个主日的福音。四旬期第三主日,若望福音记载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显示自己,提示自己就是活水。接着,四旬期第四主日,耶稣派遣那胎生的瞎子到史罗亚水池洗洗,使他获得光明,提示我们要信赖上主。今日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拉匝禄因而重获生命。
上述三件事件合起来,正好帮助我们明白耶稣亲自建立的圣洗圣事。我们借着洗礼的水除去一切罪污,成为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内。这水不但是一个标记,也实实在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人。可惜我们那带有罪恶的本性,却使我们接受圣洗圣事之后,仍然会一再犯罪,又象是睁开眼睛的瞎子--对光和光照耀的一切视而不见!耶稣让我们从罪恶中重新发现祂就是真光、祂光照整个世界,光照我们。
福音中提及拉匝禄死了。每个人都会死,我们有一天也会离开这世界。人对死亡常怀有恐惧,对「死」字往往避而不谈。为有信仰的我们,我们却相信生命因死亡而改变,并非泯灭。我们不该惧怕死亡,且应对死亡满怀希望。因为我们的身体不死,便不会获得永恒的生命。不过,要进入永生,我们须在活着的岁月里,开放自己,让圣神进入我们的生命。
在读经二,圣保禄宗徒致书罗马人,也传给我们同样的讯息:「至于你们,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只要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罗8:9)诚然,除非让圣神进入我们生命之内,我们不能离弃肉性,不能抗拒罪恶的诱惑,我们还只是依然故我。
圣经记载:「死者(拉匝禄)便出来了,脚和手都缠着布条,面上还蒙着汗巾。耶稣向他们说:『解开他,让他行走罢。』」(若11:44)拉匝禄听从耶稣的呼唤,他从坟墓中出来,重获生命!我常想:我们既然每个主日有机会聆听圣经,领圣体,为甚么罪恶仍缠绕着我们?面对选择,我们总倾向顺从自己的想法,作一些世俗的、不好的抉择。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否像福音中拉匝禄一样,对耶稣的呼唤作出响应。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出来、不愿意解除罪恶的束缚,即使我们每周热心回来参与弥撒,我们的生命也好像死去的人一样。圣经用「臭」字形容死去的人,的确罪恶是很臭的,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芬芳、失去自由,使我们不能真正生活在天主内。
拉匝禄的复活不是真正的复活,他后来还是会死去。耶稣复活拉匝禄是为了使我们对祂有一份更大的信心,相信祂是复活和生命,正如祂对玛尔大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若11:25)如果我们心内没有耶稣,耶稣不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活水,成为我们的光,成为我们的新生命,我们只好像死人一般生活。
撒玛黎雅妇人寻得活水,胎生的瞎子得以复明,耶稣疼爱的拉匝禄重获新生。愿这三段圣经能打动我们的心,使我们远离罪恶,生活在主耶稣内,并让圣神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准备心灵,善度逾越节。
韩大辉《寒梅丹心》伤感
公教报 2008年3月9日 第3342期
这个主日有第三次考核礼,三篇读经的都说明天主是生命的主宰。
第一篇读经提到厄则克耳的一个神视:他看见很多尸骸,但上主的气息来到,这些尸骸便复苏过来,上主说:「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内,使你们复活。」这里所说的「气息」和「神」,在原文都是同一个字。第二篇读经也肯定,耶稣从死者中复活,是因圣神进入祂内,同样圣神也要使我们有死的身体复活。第三篇读经描述耶稣使拉匝禄起死回生,这奇迹显示基督的大能,祂就是复活和生命。
这里我想停留在若望福音所载的一个图像,耶稣流泪了(若十一35)。耶稣为过世的拉匝禄来了,看见玛利亚和很多人哭泣,便难过起来,原文的词意是:心神感伤,身体抖动,为此人们看到他流泪。
这图像有两大功能,一是指涉这历史事迹的真实性,意即耶稣确实流泪;二是打开一个窗户让人浏览背后的奥迹,即从耶稣的伤感意会天主的动情。
首先,耶稣流眼泪的事实,确有令人费解之处。人们不是看好这位能使胎生瞎子复明的耶稣吗?祂不是激励人的信德吗?门徒和玛尔大不是已宣认他就是默西亚、天主子吗?耶稣一息间不是要使拉匝禄起死回生吗?耶稣早已知道,为何现在如此伤感?然而犯驳之嫌在这里反而加增耶稣伤感的真实性,正因为真是如此,便要追问为何如此?
从人性角度看,耶稣动情乃因祂受到玛尔大、玛利亚和群众情感的影响,甚至从朋友拉匝禄之死想到自己的惨死而伤感。这都是合理的解释,但这种「合理」又与耶稣的天主性难以兼容。耶稣是人,可以动情,但祂也是天主,为何会动情?若望福音成书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希腊文化影响,这些哲人认为天主必须是永恒之神,而且必须是「不动的推动者」,这样祂才可发动所有的变动,这样万物都必然归向祂。假如耶稣是天主,就不能动情,更不会堕入凡间那纠缠不清的烦恼。如果永恒被卷入时间的洪流,就失掉永恒的本质。如果耶稣动情,就不是天主;如果祂是天主,只能假装动情。
可是耶稣真的在假装吗?祂带着面具假扮人但骨子里从来不是人吗?可是,耶稣确是真天主又是真人。福音作者正是为说明这点而落墨的。福音的引言,开宗明义肯定:耶稣是那降生的圣言,起初祂是天主,成了血肉后,祂是真人,又仍是真天主。这是若望和耶稣门徒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门徒的作证是将圣言永远的生命,传报出去。(若一1-18;若壹:1-2)
希腊哲人当然无法得悉若望及耶稣门徒的经验,因为天主将这奥秘的真理启示了给祂所拣选的人。耶稣的动情是指向深邃的奥迹。原来天主是爱。圣父、圣子、圣神从永远就不断互通、深爱对方。在创世时,天主先因爱而施恩于人,有恩便有情,可惜原祖犯罪,既没谢恩,又不领情。天主为了救赎人,派圣子降生成人,这是恩上加恩。恩不求回报,扣人心弦,情出于至诚,浩瀚无际。若望和门徒所经验的,比希腊哲人所推敲出的天主更伟大。天主的爱有无限的动力,从永远进入时间而毫不受损,又可从时间进入永恒而提升人类、提升宇宙。
若望给我们留下耶稣哭泣的图像,让我们默想,天主是爱,绝对可以动情,但是爱有无边的力量,即使人犯了罪,天主仍可为之伤感。尽管罪恶带来死亡,天主的爱可使死人复活,拉匝禄的回生就是复活的预象。我们有幸领洗,就是结合如于耶稣的生命,分受天主的情爱,享有复活的光荣。
夏志诚《要你问答》他为何流泪?
公教报 2008年3月9日 第3342期
长长的一段福音,却被短短的一句所吸引着:「耶稣流泪了」(若十一35)。福音曾两次记载耶稣的哀恸难过,一次是面对耶路撒冷时(参阅路十九41),一次是在这儿。究竟他为何流泪呢?
因为难过?
若望告诉我们,耶稣「心神感伤,难过起来」(十一33)。的确,人不伤心就不会流泪,很明显的,耶稣此刻感到十分难过,以致落泪。
为甚么要难过呢?如果他早一点来,显个奇迹,医好拉匝禄,不是甚么事都没有了吗?这正是玛尔大和玛利亚的想法,我们也许亦是这样想。
当我们在困难痛苦之中,不是也希望天主能立刻来帮助我们,解救我们吗?可是,天主有他自己的时间。他的时间与我们的时间不同,我们以为他迟了,但几时困难过去之后,回转头来,我们必会发现原来他来得正好。
因为无奈?
俗语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之所以有此俗语,是因为认为男人大丈夫,有甚么困难,都应该想办法解决。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是弱者的行径,无奈的表现。
在殡葬礼中,总少不免会见到眼泪。毕竟面对生命大限,谁不感到无奈呢?然而,耶稣的无奈却不是因为面对死亡,因为他早就一再强调拉匝禄是「必定要复活的」。他的无奈,他的流泪更是因为人的心硬和无信:「这个开了瞎子眼睛的,岂不能使这人也不死幺?」(十一37)
哀莫大于心死。复活死人容易,复活僵硬的心难,即使全能的天主,在无信者前,也只能流泪,因为他不能做甚么!
因为爱!
的确,天主不能做甚么,他只能爱,只能希望我们明白他的爱、接受他的爱、响应他的爱。
在耶稣身上,天主对我们的爱成了具体可见的,原来天主会为我们难过而落泪。想到这里,一股很大的安慰凝聚心底。耶稣的眼泪告诉我,他明白,他了解,他同情,他爱。
这眼泪,带来新生!
一粒砂《漫步福音》当生命之主走进你时
也许你正为自己拥有的现状不满而烦恼;也许你正为自己生命中的困境怨天尤人;也许你正为你所遭遇的失败沮丧不振;也许你正为命运的沉重打击而失去生活的信心……不要灰心,相信这不是生命的尽头,因为福音中「复活拉匝禄」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永远有另外的可能。我不期望你能经验像拉匝禄那样的死而复活,但我祈盼这位复活拉匝禄的耶稣同样可以除去我们心头的烦恼,振作我们生活的信心,抚平我们生命的伤痛,赐给我们内心的平安。为此,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对他怀有的信德。
耶稣在信者身上的奇妙能力
背诵教会信条或懂透神学意义并不意味着真正相信耶稣;相信耶稣是相信他的临在能与我们有独特的个人关系,而且这种独特的个人关系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福音化的改变与更新。你可以是神学博士,也可以是圣经学者;你可以是神父、主教、修女,但同时你也可能会是无信者。信仰不在于你所拥有的知识,而在于天主的白白恩赐;对于信仰,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何种头衔或身份,而是你在生命中经验天主的临在,并在如此生命中的成长。相信耶稣是相信他在我们每一个生命经验中的救恩力量。
「复活拉匝禄」的奇迹是耶稣在世显的伟大奇迹之一。它暗示了全能仁慈的天主在人身上所能彰显的大能。事件本身意义深奥,难以解释。法利塞人和经师们倾向于说,整个奇迹的发生是耶稣、玛利亚、玛尔大以及拉匝禄精心设计好,为伪造事件好使众人相信耶稣;圣经学者们倾向于说,这个故事意在以寓言文体告诉世人温良慈爱的耶稣是人类的复活与生命;传道员们会讲,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意在告诉人类,我们凭借信德,天主子耶稣的大能能使我们的生命焕然一新;我自己愿意说,「复活拉匝禄」的故事启示了人类生活中主耶稣的亲自介入。他的介入消除人类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他的介入使每个信者的生命充满生机,不再像从前那样。最奇妙的是,这位介入生活的耶稣在信者身上的力量使你我不得不赞叹并惊奇不已,就如使拉匝禄复活的这种力量,是世界无法给予的!我相信生活中类似这种力量的给予,或者说类似耶稣以大能改变人生的例子很多。
当生命之主走进你时
「我很内向,这是我第一次在台上讲话,有些紧张。」一次学生会上,温柔善良的少女Anna,看似紧张但言语沉稳地分享着:「说实话,我很自卑,我仅仅上完了初中就留在家里。我总感觉,在这个社会上我非常渺小可怜。我的文化程度太低,别人不可能也不愿意和我来往,我也不敢高攀任何人。所以,我的生活圈里没有朋友,只有我的家人。我曾经非常羡慕别人的任何优越条件。我也抱怨我是时代的废物——为何我生在贫苦的农村?为何我不能继续上学来像别人学习、再学习,获得学历?为何我没有别人那么优秀?为何我总是比别人差?为何我的运气总是不好?…… 我没有信心开放自己,甚至也不敢多和人交谈。」Anna显得稍红的脸上露出微笑,继续着她的分享:「直到有一天,当我感受到主耶稣在我生命中的临在时,我突然间似乎真正感受到了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究竟如何长大才有意义。其实,我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学业上的文凭并不应该是我的最高追求,我也并没有必要与任何人攀比。慢慢地我发现我在成长,我的内在生命在成长。后来我又渐渐发现原来天主给了我很多恩赐,比如说我唱歌很好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唱歌都好听噢。现在我学会开放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我知道,是主耶稣改变了我,给了我全新的勇气和对生活的执爱……」随着洪亮的掌声,满眶含泪的Anna满意地坐回原位。我感觉得到,这是感动的掌声,是鼓励的掌声,是产生共鸣后祝贺的掌声。我为她的成长感到欣慰并感恩;同时我为她意识到生命中有主耶稣的陪伴而欢庆!
结语
在无常的人生之旅当中,逆境与苦况无可避免,但在饱尝了忧愁与无奈磨练后的你、我一定不会灰心丧志,因为我们相信,人只要活着,就要有信念,有信念就有希望。古人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也经常喜欢借别人的话说:「人生不是看不破,而是想不开;人生不是贫穷,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富裕」。当我们遇到某种困境时,我们必须睁开心灵之眼,张开心灵之耳,只要我们有勇气走过阴影,只要我们懂得投靠我们所信赖的主,相信生命将会在光明中再次放射光芒。请永远记得福音带给我们的讯息:生命永远有另外的可能。
薛恩博枢机《辅神礼仪中心》拉匝禄,出来罢!
耶路撒冷附近有个伯达尼村,那里住着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他们姊弟三人对耶稣特别重要。耶稣会常到他们家,喜欢跟他们相处,并且很有安全感。但是我们这样谈论耶稣是否妥当?祂贵为天主子,也会像常人一般,需要友情和安全感吗?
今天的福音恰好确定这点,从经文中能很明显地看出,耶稣非常爱这姊弟三人。当耶稣在坟墓前伤心流泪时,旁边的人就说:「看,祂多么爱他啊!」这样的小观察让我们不禁意识到:耶稣也有朋友!身为天主子的祂,真正地、完全地成为人。在复活之前最后的日子里,当针对祂的敌意愈来愈强烈,当祂的圣死已为期不远时,祂在伯达尼的朋友们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虽然耶稣在复活以后已经升天,不再有形地出现在我们当中,但二千年来,无数人经验了祂的友情。很多人在餐桌上祈祷说:「主耶稣请来,做我们的座上客……」这耳熟能详的祷文,也充份体现了跟耶稣的友谊。
有人捎信给耶稣:「主啊,祢所爱的病了!」祂得知后为甚么还要拖那么久呢?朋友病得快死了,一般人不都会立即赶去吗?那姊妹二人央求耶稣快去,为甚么祂没有马上理会她们呢?
我相信很多人曾有过与玛利亚、玛尔大类似的经验:热心祈祷,呼求天主援助,期盼的结果却没有出现。最后耶稣总算来了,但一切为时已晚,玛尔大说:「主,若祢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我知道,有时候尽管努力祈祷,一个亲人仍然死了,那家人因此对天主失去了信心。
当然,相信人死之后还有永生是一种安慰。玛尔大就相信,因此她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我们当然知道,我们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但是常常地,那一天来得太早!
从人性的角度看来,拉匝禄这位亲爱的兄弟和朋友确实死得太早。面对伤心和悲痛,耶稣语重心长地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祂的话对玛尔大、玛利亚和无数其他人来说,是在承受莫大悲痛时,最能倚靠的安慰。只有一种生命对死亡无所畏惧,耶稣亲口说,祂就是那生命。谁跟随祂、谁相信祂,谁就不会手足无措地等待尘世生命的终结,也不会越过死亡之门,坠入虚无漂渺的深渊;相反地,他将进入充实、圆满的永生。
耶稣把祂已经死了并埋葬了四天的朋友从坟墓中召回,因此我们可以确信,信仰耶稣就能获得生命。我实实在在地相信,耶稣在当时真的复活了一个死人,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好像已经死了的人。历史上有不少圣人像耶稣一样,复活过死人。同时,我从这「拉匝禄!出来罢!」的呼叫中,听到对我的召叫,我要从我的坟墓中、从我的脚镣中挣脱出来。
生命中的种种恐惧,好似堵在我洞穴坟墓前的大石板。只有信仰能挪开堵着的石头,松开缠着的布条,使我获得重生。那我也能像拉匝禄一样,被耶稣召唤,并且恢复生命。
《圣神修院》出死入生 逾越感恩
公教报 第3186期 2005年3月13日
四旬期接近尾声,我们要准备庆祝逾越奥迹。四旬期内,教友悔改皈依,候洗者热切准备领受圣洗圣事。我们是否确信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拯救了我们呢?
本主日的读经主题是「死亡与生命」。对人来讲,死亡总是个谜,是人生的最大问题,而生命也是一个奥秘。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揭开了死亡的面目和生命的真谛,并启示了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今日福音中记述耶稣的一个好友拉匝禄病了。当耶稣来到他们家里时,拉匝禄已经死了及被埋葬了。拉匝禄的姊妹玛尔大和玛利亚都很伤心,安慰她们的犹太人也哭泣了。耶稣见到这情境也伤感起来。耶稣流泪,不只是同情这家庭,或只是熟悉这家庭;祂看见死亡带给人类的悲惨,也想起祂自己的死亡,并体味到周围群众的执迷不信。耶稣听见拉匝禄病了,就说:「这病不致于死,只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若十一4)耶稣没有让拉匝禄不死,这不表示见死不救,而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证明祂自己就是天主子,生命的根源和主宰。
前几年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和近日南亚海啸,造成大量人命伤亡,震惊世界。如果死亡是一切的完结,那么,人生实在可悲。但是,为我们有信仰的人,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进入永生之门,进入新生命。经历死亡,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超越人类的一切软弱和有限,甚至死亡,祂无限仁爱超越罪恶和痛苦。祂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和安慰,因为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耶稣来到伯达尼时,哀伤的玛尔大和玛利亚出来迎接祂,并对祂说:「主啊!如果你早在这里,我的兄弟就不会死!」(若十一21-23)这说话似乎带有埋怨的意思。然而她们深爱耶稣,心怀一线希望,相信耶稣会做点事。耶稣却邀请玛尔大信赖祂和激发她的信德:「主,我信!你就是那要来到世上的基督——天主子。」(若十一27)候洗者经过一段漫长的慕道期,专心学习教理,认识圣经,渐渐认识基督,爱慕和信从祂。现在他们已决心跟随基督,准备好领受圣洗圣事,信德的圣事。信德不是来自人的努力或抉择,信德是天主的恩赐。经过整个四旬期的悔改皈依,光照净化,在复活庆典当晚我们教友重申圣洗誓愿,而候洗者将作信德宣誓:「主!我信」。
自从四旬期开始,我们踏上了皈依的旅程。在这期间我们一方面体验到天主的慈爱,另一方面也体会到我们人性的软弱和罪过。原来在我们内还有多个坟墓,关闭我们于罪恶、奸诈、自私、不公义、迷色、嫉忌、仇恨、纷争之中……,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无法破除。今日让主耶稣基督打开我们的坟墓,把石头推开,将圣神注入我们内,使我们复活。当打开坟墓,耶稣给我们开启生命之门,我们不再属于死亡,不再随从肉欲,追恋世俗有死的事物。耶稣给我们带来喜乐,我们不再为死亡的定律而悲伤,却因永生的喜乐而获得安慰。耶稣赐给我们信德与希望,因为祂已战胜了死亡,显示复活。「那么,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天主,也必要借着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复活。」(罗八11)
阿尔贝.范诺怡《主日弥撒读经》四旬期第五主日
作者: 耶稣会枢机主教
本主日的弥撒礼仪和我们谈战胜死亡的事,为我们准备心灵好来迎接耶稣的复活奥秘。事实上,耶稣的复活奥秘是一个死亡与复活的奥秘,也就是以死亡来战胜死亡的奥秘。今天的礼仪邀请我们怀着战胜死亡的希望进入这个奥秘。
第一篇读经已经是一个复活的承诺。厄则克尔先知以天主的名宣称人将复活,他说:「吾主上主这样说:看,我要亲自打开你们的坟墓;我的百姓,我要从你们的坟墓中把你们领出来,引你们进入以色列地域。」
其实,先知的这番话并非暗示复活,而是指天主子民从放逐之地返回家园,获得一个新生命。而这新生命是因天主的神而获得的:「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内,使你们复活,叫你们安居在你们的地域内。」
第二篇读经则清楚地谈战胜死亡。保禄断言:我们已经不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天主的圣神要使我们复活,使我们有一个新的生命。这生命在我们领洗时已经赐给了我们,且要在世界穷尽人从死者中复活时得到完美的发展。保禄说:「如果那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者的圣神住在你们内,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有死的身体复活。」
福音中所记述的事,令我们知道耶稣能够将新的生命通传给人,祂有战胜死亡的大能。更好说,是祂自己说出祂就是「复活」,祂向玛尔大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在这段福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首先,我们注意到耶稣多么的顺从天主的意愿。耶稣的一个朋友:伯达尼的纳匝禄病了,他的两个姐妹:玛尔大和玛利亚遣人去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病了!」她们用这句话含蓄地请耶稣前去。
但耶稣没有立刻前去医治祂的这个朋友,祂继续在原来的地方,约旦的另一边,逗留了两天。耶稣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祂明白天父的意思不是要祂立刻去治好这个朋友,虽然对耶稣自己来说,这是祂内心的渴望;天父有意藉此给人一个对战胜疾病和死亡的更清楚更肯定的揭示。
直到过了两天后,耶稣才启程去伯达尼,祂对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着了,我要去叫醒他。」耶稣恰当地把死亡比作休息,祂所指的不是睡眠,但门徒们却不懂。因此,耶稣只得明明白白的说:「拉匝禄死了。」
拉匝禄的死当然令耶稣非常悲痛,但祂顺从了天父的计划,祂确实知道这要带来更大的胜利,也要给祂的使命带来更重要的启示。其实,祂前往伯达尼是要冒生命的危险的,因为犹太人想要拘捕祂,杀死祂。因此,前去复活这个朋友,冒的危险非常大。
耶稣为了使我们得以复活,必须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祂为了让我们知道死亡必被克胜,不惜自己面对死亡,并以自己的死亡来战胜死亡。祂怀着无限的大爱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令祂自己的死亡来击败死亡,获得胜利。
我们在复活拉匝禄这件事上所注意到的第二点,是玛尔大的信德。耶稣到达时,玛尔大前去迎接,向祂说:「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绝不会死!」这话表现出玛尔大坚信耶稣有治愈病人的大能。接着,她又补充了一句表现出更强的信德的话,她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
玛尔大对耶稣的信德如此的深厚,令人见了心灵振奋。因为在痛苦的情况下保持活跃的信德很困难,我们很容易颓丧,不再从好的一方面去想,我们被哀伤所压抑…………。然而,我们却应该像玛尔大一样,无论何时都寄望于光明、寄望于生命和天主的胜利。
玛尔大就有这样的信心,她向耶稣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她对耶稣与天父的紧密契合深信不疑,因此也相信只要耶稣要求,天父必会满足祂的。
耶稣于是对她说:「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玛尔大和她同时代的许多犹太人一样,相信死者要在世界末日时复活,因此她回答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但耶稣所说的不是末日时的复活,而是在不久,确切地说,在当天就要复活。耶稣给祂自己下定义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耶稣是复活和生命,一个新的生命,一个神圣的生命,一个可以通传的生命。凡信祂的人,都要因着信德而获得这个即使死后仍要继续的新生命,他死后要在与天主的共融中生活。我们都知道,我们去世的亲人在死后度的也是与天主共融的生活。
耶稣这样断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耶稣是生命的泉源,祂将一个新的生命通传给人,使人复活,并向人保证有一个永恒的生命。「你信幺?」祂问玛尔大。而玛尔大的回答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信德的宣示,她说:「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玛尔大这信德的宣示和伯多禄所作的信德宣示相似。根据福音的记载,他们两人的性格也相似,热诚、慷慨、顺从天主的意愿。伯多禄曾向耶稣说:「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16,16)玛尔大则说:「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玛尔大表达了她的信德后,便去叫她的妹妹玛利亚。玛利亚也向耶稣说了和姐姐同样的话,她说:「主!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绝不会死!」
玛利亚感情丰富又十分敏感,她一面说,一面哭泣,和她一起来迎接耶稣的犹太人也在哭泣。耶稣深受感动,也掉下泪来。死亡是一件悲伤痛苦的事,对人来说,死亡中断了他的一切关系。但是,知道有耶稣同情我们因死亡而痛苦,我们便心感安慰。
随着,耶稣显奇迹的时刻来到了。祂让人领祂到拉匝禄的坟墓那里。这坟墓和当时那个地区的所有的坟墓一样,不是在地上挖的洞,而是一个山洞,人们把死者的遗体放在洞中,然后用一块大石头把洞口封起来。
耶稣命令说:「挪开这块石头!」玛尔大好意提醒耶稣说:「主!已经臭了,因为已有四天了。」但耶稣坚定地回答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
石头搬开了,耶稣于是祈祷,祂祈祷的内容,在这样的悲伤和哀痛的情况下,令人感到诧异。因为祂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耶稣确信天父垂听了祂的祈祷,因此,在尚未行奇迹前便先感谢了天父。
祂接着说:「我本来知道你常常俯听我,但是,我说这话,是为了四周站立的群众,好叫他们信是你派遣了我。」耶稣显这个奇迹的目的为叫人们相信是复活和生命的祂,相信祂能战胜死亡。
耶稣说完了这话,便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吧!」死者出来了,他的脚和手都缠着布条,脸上也还蒙着一块汗巾。这的确是一件美妙的事,是克服死亡的不寻常的胜利!
耶稣说:「解开他,让他行走吧。」奇迹已经发生了,耶稣已战胜了死亡,耶稣的生命大能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怀着衷心的赞美接纳「耶稣是复活和生命」这句话了。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耶稣是接受死亡而后才战胜死亡,祂是以爱的力量来克胜死亡的。为了爱,祂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残酷的死亡,这样,祂为自己也为我们赢得了最终的复活。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许多在玛利亚那里的犹太人,看见了耶稣复活拉匝禄,就都相信祂了。这个奇迹也激起了我们极大的信德和喜乐。我们知道耶稣是克胜死亡的胜利者,祂也为我们克胜了死亡。我们和耶稣结合在一起,便不再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对我们已经不再有决定性的力量。它只是走向永恒生命的一个过渡而已。
耶稣是以爱来战胜死亡,因此,我们也受邀怀着极大的望德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救主是生活的救主。因此,我们应该毫无畏惧的接纳死亡,并热切渴望与基督的复活奥秘相连。至于我们已去世的亲人,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基督是克胜死亡的胜利者,祂把我们已去世的亲人融入祂的复活的生命中。祂说:「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
这段福音对我们的信德和我们的整个信仰生活有莫大的帮助。我们知道,耶稣从现在起便赐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那是在信德、望德、和爱德中的生命。我们要敞开心胸,怀着信赖和对天主的感恩的心,来迎接这新的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痛苦和考验的处境中,但我们的望德比所有的痛苦和考验都强得多。保禄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接着,他列出一系列可怕的阻碍:「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他这样结论说:「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罗8,35-37)
今天福音给我们的教诲便是:有基督和我们一起,我们必更胜于胜利者;我们可以怀着信赖的心和希望向前迈进,确知我们也有份分享基督的胜利。
阿德里安.诺桑《主日圣道礼仪》复活与生命
作者:圣本笃会神父
今天是四旬期第五主日。四旬期是逾越节(耶稣复活瞻礼)前的四十天准备时期。圣教会很早就强调:圣洗圣事与耶稣复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圣保禄宗徒曾写信给罗马城的信友们说:
弟兄姊妹们:你们一定知道:我们众人领洗时,进入了基督耶稣,也就是进入了他的死亡。通过洗礼,我们进入他的死亡,并和他一起埋葬了,正如基督藉父的荣耀德能从死中复活那样,我们也应开始活新的生命。如果我们经历了基督的死亡而与他合一,那么,我们也将同样地经历他的复活,而与他结合。(罗6 : 3-5)
所以,初期教会就在主日给人授洗。到了第三世纪,教会已集中在复活节授洗。第四世纪初,教会获得了和平,皈依基督的人增多,耶稣复活瞻礼的守夜庆典,就成为每年最隆重的授洗时刻。当时的四旬期,也便与所谓「慕道期(望教期)」相融合了。于是,在四旬期内,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也都与圣洗圣事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梵二大公会议推行礼仪复兴运动。会议后重订罗马弥撒经书,其中四旬期的主日选经,就是为候洗者准备领洗而选择的。
因此,四旬期五个主日的读经一,先后叙述救恩史上的五个阶段。就今年礼仪年历的甲年来说,第一主日--叙述原祖犯罪;第二主日--亚巴郎蒙召;第三主日--梅瑟击石取水;第四主日--达味受傅为王;第五主日--厄则克耳先知预言肉身复活。
四旬期五个主日的弥撒福音,更与圣洗圣事密切相关。就礼仪年的甲年来说,第一主日--耶稣受试探;第二主日--耶稣显圣容;第三主日--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第四主日--耶稣治愈胎生瞎子;第五主日--耶稣复活拉匝禄。
今天是四旬期第五主日。下主日便是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了。今天弥撒礼仪的主题是肉身的复活。今天弥撒福音选自圣若望福音第11章第3到7、17、20到27节,以及33到45节。内容叙述拉匝禄的死而复活,他是玛利亚和玛尔大两姊妹的兄弟。在这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有两个突出的情节。一个是耶稣和玛尔大的对话:
耶稣一到伯大尼,就得知拉匝禄葬在坟墓中已有四天了。玛尔大一听说耶稣来了,就去迎接他,玛利亚仍留在家 。玛尔大对耶稣说:「主!假使你早在这,我的兄弟就不会死。但是我知道,即使是现在,凡是你求天主的,天主必赐给你。」耶稣对她说:「你的兄弟要复活的。」玛尔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要复活的。」耶稣对她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谁信我,即使死了,还是活着。凡活着而信我的,永远不死。你相信这话吗?」她说:「哎!主!我信。你就是那来到世上的基督、天主子。」(若11:17, 20-27)
另一个突出的情节是耶稣在拉匝禄坟墓前的心神感伤:
耶稣看见玛利亚哭泣,和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泣,便极度悲伤,纵声长叹而颤动,说:「你们把他放在那?」他们对耶稣说:「主!请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因此说:「瞧!他多么爱他!」其中有几个说:「他既开了胎生瞎子的眼,难道不能使这人不死吗?」耶稣心中又悲伤起来,走到坟墓那边。这是一个洞穴,上面盖着一块石头。耶稣说:「移开石头!」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吗?你若信,就可见到天主的光荣。」(若11:33-40)
当然,这个故事的最高峰,应当是拉匝禄的复活:
耶稣举目向上说:「父!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我知道你常常俯听我;我说这话,是为了周围的群众,使他们相信我是你派遣来的。」说完这话,耶稣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死者就出来了,手足缠着布条,脸上包着殓布。耶稣对他们说:「给他解开,让他行走。」(若11:41-44)
今天弥撒的福音,在叙述了拉匝禄的复活后,记述当时在场的犹太观众的反应说:「许多来看玛利亚和玛尔大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都信了他。」但是,在圣若望福音的记载中,这故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启示:圣奥思定独具慧眼,他在耶稣与拉匝禄的对比中,看出了一个新世界即将出现:拉匝禄被复活的几天后,耶稣将被人处死,死后第三天复活;是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给人类带来了新纪元,而拉匝禄的故事不过是这件事的一个预兆罢了。
已经死了、被埋葬了四天的拉匝禄,一听到耶稣的大声呼唤,就从坟墓出来了。「手足缠着布条,脸上包着殓布」。圣奥思定在拉匝禄身上认出犯罪堕落了的人类。正如拉匝禄在坟墓葬了四天,身上还缠着布条,人类也被四种罪过像布条似地缠着。那四种罪过就是:亚当传给我们的原罪、我们各人自己所犯的相反自然法律的罪、相反梅瑟法律的罪,以及相反基督法律的罪。犯罪者的命运原是死亡,但是,由死者中复活的耶稣,却赐给人类新的生命,使人类脱离那四种罪过的束缚。
今天弥撒中的读经二选自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第8章第8到11节。在这篇读经中,圣保禄宗徒一面指出:人由于肉身的软弱,不能履行法律所要求的正义,一面又强调:基督信徒要因正义而生活。他把我们基督信徒的新生活综合为三:一、我们属于圣神,也属于基督;二、圣神住在我们内;三、基督也住在我们内。他又从这三点推论出两个结论:一、我们的肉身虽然因原罪的遗毒必须死去,但是,既然基督住在我们内,在我们内已存在着永生的种籽;二、我们的肉身即使死去,终有光荣复活的一天,因为住在我们内的是「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的神」。这样,圣保禄宗徒又一次阐明了基督信徒日后肉身复活与耶稣复活的密切关系。
读经二这样说:
弟兄姊妹们:按照本性生活的人。不能获得天主的欢心。至于你们,天主的神已住在你们内,你们不再顺从本性的倾向,而按照圣神生活了。凡没有基督之神的人,就不属于基督。基督若住在你们内,虽然你们的肉体会因罪而死,但你们的神魂必因正义而生活。如果那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的神,住在你们内,那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也将借着住在你们内的神,把生命赐给你们那必死的身体。(罗8:8-11)
让我们深信复活的道理,并活出这新生命的精神,因为
主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圣教会很早就强调圣洗圣事与耶稣复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圣保禄宗徒曾写信给罗马的信友们,说:
「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过受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们借着同他相似的死亡已与他结合,也要借着同他相似的复活与他结合。」
所以,初期教会通常在主日上给人授洗。第四世纪初,教会获得了和平,皈依基督的人突然增多,耶稣复活节前夕,就成为一年中最隆重的授洗日期。当时的四旬期,便与所谓"望教期"相融合了。于是,在四旬期内,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也都与圣洗圣事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梵二大公会议推动礼仪复兴运动。会议后重订的罗马弥撒经典,就是以准备领洗为选择标准,订定了四旬期主日弥撒中两篇读经和福音。
因此,四旬期五个主日的读经一,先后叙述救恩史上的五个阶段。就今年礼仪年历上的甲年来说,就是:第一主日叙述原祖犯罪;第二主日亚巴郎蒙召;第三主日梅瑟击石取水;第四主日达味受傅为王;第五主日厄则克耳先知预言肉身复活。
四旬期五个主日的福音,更与圣洗圣事密切相关。就礼仪年甲年来说,第一主日讲耶稣受试探,第二主日讲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第三主日讲耶稣显圣容,第四主日讲耶稣治愈胎生瞎子,第五主日讲耶稣使拉匝禄复活。
今天是四旬期的第五主日。下星期日便是圣枝主日了。今天弥撒礼仪的主题是肉身的复活。福音选自圣若望福音,内容叙述玛利亚和玛尔大两姐妹的兄弟拉匝禄的死而复活。在这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里,有两个突出的情节。一个是耶稣和玛尔大的对话,另一个是耶稣在拉匝禄坟墓前的心神感伤,而这则故事的最高峰,是拉匝禄的复活。
在第二篇读经里,圣保禄宗徒一面指出;人由于肉身的软弱,不能履行法律所要求的正义,另一面又强调;基督信徒要因正义而生活。他把我们基督信徒的新生活综合为三:一、我们属于圣神,也属于基督;二、圣神住在我们内;三、基督也住在我们内。他又从这三点得到两个结论:一、我们的肉身虽然因原罪的遗毒必须死去,但是,既然基督住在我们内,在我们内已存在着永生的种籽;二、我们的肉身即使死去,终有光荣复活的一天,因为住在我们内的是"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这样,圣保禄宗徒又一次阐明了基督信徒日后的肉身复活与耶稣本人的复活的密切关系。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人早晚都要死亡,但是耶稣说过:"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我们信仰基督的人相信"肉身的复活"和"死后的常生"。我们决不可像有些人那样醉生梦死,不但虚度一生,而且不免要受到地狱的永罚。
宋云龙:耶稣复活拉匝禄
公教报 第3186期 2005年3月13日
去年本人以襄礼的身份出席一位亡者的殡葬礼,亡者是六十年代一同参加红磡圣母堂圣母军的姊妹。主持礼仪神父的风范及道理,使在场参礼的人士十分受用,尤其亡者的后代们。他们向我查询有关神父的服务堂区……。当时得到的响应是:我们自幼接受了洗礼,时至今天已很久没有到圣堂参与弥撒了。以后我们会到神父服务的堂区参与弥撒及听从教诲。在另一次的善别服务经验中,神父为亡者主持殡葬礼后数月,亡者的太太自动到堂区报名参加慕道行列,至今年三月二十六日的复活节晚间礼仪中将会接受洗礼皈依基督。从以上的两个事件中,正正带出教会的牧民工作可透过善别服务将基督的活水泉源,流溢到受造物身上。
今日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拉匝禄因着耶稣的心神感伤而重获生命。正好帮助信友们明白耶稣亲自建立的圣洗圣事。借着圣神和洗礼的水除去愿奉教的原罪和本罪,成为天主及圣教会的义子义女,生活在基督内。这水不但是一个标记,透过圣洗圣事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人。遗憾的是人们那带有罪恶的本性,即使我们接受圣洗圣事之后,仍然会一再背弃上主。
耶稣曾这样为信徒祈祷说「父啊!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愿我在那里,他们也同我在一起。」(若十七24)仁慈天主给我们准备好了永福之所,使我们身后得享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天主也给我们准备了相当的圣宠。天主的宠爱是我们参与天上婚宴的礼服。天主的宠佑帮助我们克服修德成圣路途上的一切阻碍。假如,我们犯罪跌倒,天主是宽宥的,祂为罪人特别建立了修和圣事。
福音中提到拉匝禄死了。同样,我们有一天也会回归父家。人们对死亡常怀有恐惧,对「死」字往往避而不谈,更会抗拒到医院探望病人或到灵堂追悼亡者。有基督信仰的我们,应当明白到「耶稣复活拉匝禄」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并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改变,而非泯灭。我们要远离罪恶,生活在基督内,使自己成为圣神的居所。天主圣神不仅光照信徒的理智与坚强我们的意志,并且也圣化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要善度一个怀着望德的生活,在世必充满喜乐、平安和勇气。从而达致成圣救灵的目的。
茵《证道分享》修和圣事中经验新生
在过去十年的教友生活中,自己绝少主动参与修和圣事。可能是自己对修和圣事的真义认识不深,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又可能自己怕难为情,不喜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过错,也无勇气去承认自己的罪行。
上年开始,本堂神父将修和圣事加插在大庆节前的主日弥撒中,例如在将临期和四旬期,他都会特别邀请多位神父协助教友办告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再没有其他借口去逃避,唯有硬着头皮去向神父办告解。记得第一次办告解时,心情非常迷惘,内心实在积压着太多罪过,例如︰懒惰、骄傲、嫉妒、叛逆……还有许多的悔恨,真不知从何说起。
可幸的是,在神父的引领下,我好好的反省了,也为自己的罪过作了补赎,我终于和天主再度修好。在踏出告解亭的一剎那,我的内心充满平安和喜悦,彷佛圣神注入我的体内,我感到重生的喜悦。
其实,这年多以来,每一次当我省察自己,为自己的思想、行为作反省时,我都有很大的得着。借着痛悔、告明和补赎,我不断地皈依上主;透过神父的协助,我的罪得到赦免,心灵得到治愈,我一再经验重生的喜乐。另一方面,我也藉此重新调校生活的方向,我要做上主的好女儿,我要放下世俗的标准,为福音作见证,我要在生活中与人分享上主的爱与平安。
今天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拉匝禄死了,耶稣使他复活过来,这为拉匝禄及其家人,都是极其高兴的。不过,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无须等到死后,已能够分享复活的喜乐。耶稣常借着不同的机会和事件,如祈祷、读经、默想、感恩祭、修和圣事……,一再临于我们心中,使我们因经验祂的爱,生命获得转变;使我们愿意抛下旧我,活于基督。
教会以「修和」作为圣父年的主题,让我们善用这时刻与主与人修和,并一起分享获得新生命的喜乐。
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身内,使你们复活
读经一说明当时的厄则克耳先知跟以色列人民,还在巴比伦过着被虏的生活。他们当时以为那『是过渡时期而已,天主很快就会把他们解救出来。因此,他们一百等待脱离困境的那一天。虽然耶肋米亚先知曾经提醒他们,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应该在那地方入境随俗,适应新的环境,开发自己的事业,聆听与实行天主的旨意等等。不过以色列人民不理睬先知的提醒,百到他们亲眼看到耶路撒冷被外邦人毁灭,才放弃自己的想法。然而,在他们中间却产生消极的态度,就是失望、不信以及想离开天主。在此情况之下,厄则克耳先知出现,宣报天主的喜讯。
这位先知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他将「天主要恢复祂的子民」跟「打开坟墓之门让亡者复活」来相比。这个比较满有意思,因为被虏到巴比伦的以色列人,他们的生活跟在坟墓里的亡者,真的没有两样。在失去所有的希望之后,只有天主才能够成为他们的救星。因此,他们意识到天主带领他们脱离此困境,就好像让亡者复活一样。请聆听天主透过先知的话语「我的子民.我要亲自打开你们的坟墓,我要从坟墓中把你们带出来.领你们回到以色列的本土。」
我们想一想,在生活中,万一我们犯了大罪,我们是否就此陷入绝望的恶梦中呢?按照今天读经一的精神,我们不必过度绝望,天主能让亡者复活,难道祂没办法帮助我们吗?不过,最重要的是,我们对天主爱的信德是否存在呢?
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
今天的福音中,我想最重要的是在于此句话「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然要活看:凡是活看而信从我的人.一定永远不死。你信这话吗?」以这句话为例,耶稣不只是对曼德而已,而且也是对地上所有的人类所发出的信德之言。耶稣使拉匝禄从死人中复活,是为了巩固人们的信德。
耶稣基督使拉匝禄复活的目的,并不是让这位弟兄多活着几年,而是借着此事,祂要告诉全体人类,他们真正的幸福不在于地上而在于天上,天主要赐给他们永远的生命,天主要他们知道一件事,就是人们总有离开这美丽地球的一天,全能的天主会赐给他们永生;还有,在审判的日子,祂还要赐给他们复活,永远的福乐。借着此机会,主基督要巩固门徒以及信仰祂的人们的信德,使他们了解关于他特别为拉匝禄实行的这一件伟大的事迹。
对耶稣而言,信德比其他的事都重要,祂是复活、祂是生命比其他的更重要。虽然祂很爱祂的朋友拉匝禄,但是我们有一种纳闷的感觉,就是耶稣好像不在意拉匝禄的病情与死亡!当拉匝禄的家属因他的病危着急、担心、难过、悲伤时,耶稣一付没事的样子,祂还「在原地逗留了两天」,然后在祂到拉匝禄的家时,祂的朋友已经往生4天了!其实耶稣主要在意的就是他们的信德,祂在意拉匝禄家人的信德,也关心这家庭中亲朋好友的信德。所以,在曼德提醒祂「主啊!已经臭了.因为已经有四天了」的时候,耶稣马上回答「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果然如此,曼德与其他认识拉匝禄的人,因着信德,亲眼看到天主在拉匝禄身上显出祂的奇能。
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
拉匝禄从坟墓中出来的这件事,使不少犹太人相信耶稣基督,不过这只是临时的信德、不完整的信德以及信德的开始而已。百到他们见到耶稣基督受苦受难之后,从死者中复活、从坟墓里出现的时候,他们对耶稣的信德才是完整、完美以及完全的。
我们该抱着感恩的心,不断地感谢天主的大恩,因为祂赐给我们一个完整、完善、完美的信德。我们不只是相信耶稣基督是人类的救世主,为了爱我们乐意受苦受难、被钉在十字架上、死亡、埋葬与复活而已,我们坚信在末日天主会使我们的肉身复活。圣保禄在今天的读经二告诉我们此信仰的道理「如果那使耶稣从死人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lc里: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天主.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那必死的身体复活。」
因此,我们愿意成为第二位厄则克耳先知,宣报主基督的复活以及人类未来复活的喜讯吧!希望更多的人能听到与分享这大好消息,乐意跟我们一起获得天主救恩的赏报。
杜敬一《主日读经与福音》四旬期第五主日
天主教周报 第133期 2011年4月10日
今日我们默想〈若望福音〉中关于耶稣复活拉匝禄的记载。在这段文字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地方与【耶稣与尼苛德摩论新生】、【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与【耶稣复活加纳官员之子】的记载,相互平行与对比。的确,在这些文字中,我们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生命?什么是灵修生活?灵修生活会遭遇到什么状况?
在耶稣与尼苛德摩、撒玛黎雅妇女、加纳官员的对话中,我们学到:神圣的生命到底从何而来?这神圣的生命如何在我们之内成长?借着耶稣与祂的圣神,我们获得生命;我们是由圣神所生,祂将信仰倾注在我们之内,使我们成为圣父喜爱的子女,并且崇敬祂。信德使我们走向光明、为耶稣做见证,同时也获得祂赐下的奇迹。
在拉匝禄被耶稣复活的故事中,看到了耶稣如何将圣神赋予在我们身上:祂让自己成为我们当中的一分子、做我们的朋友;祂分担我们的软弱、惧怕、悲伤;祂更又跟我们一起下降到死亡的阴曹地府内,在那里,祂开双手向圣父祈祷(祂的话语、祂自己)。「耶稣流下泪来」短短的一段文字,诉尽了一切。那是天主圣子流下的眼泪!
犹太人见状,依旧不忘向耶稣质问:「如果你爱他,为什么不施展你的大能?」若望福音中,耶稣的回应就是:祂果然施展大能,祂走入死亡、并且战胜它,使死亡再也无法占据空间或时间。「『我就是复活,我就是生命』,借着走入你的死亡,我已经成为你的复活与新生命了,从现在直到永远。死亡再也无法吞噬你,你将只会深深地分享我对你的爱。」
或许有人会好奇,拉匝禄在这死去的四天之中,他看到了什么?
不过,我们更可以问另一个问题:拉匝禄被耶稣「唤醒」之后,他要如何看待耶稣?他曾一度国受到自己已死的躯体被「此刻」紧紧抓住,一双充满大能的双手抓着他,他更国受到那可恨的敌人在这双手之下完全溃败,因此,他从敌人禁锢中脱身,重获新生,如今站立在朋友们的面前。
拉匝禄从殓布中获得解脱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耶稣吩咐说:「让他行走吧!」拉匝禄真的就这样,若无其事地走开了吗?他走去做自己平常爱做的事情吗?不,他应会走向耶稣,把孱弱(而且发出尸臭)的身体贴紧耶稣,用尽他全身的力气抱着耶稣,永远不愿与耶稣分离。难道他不会这样做吗?
我们无从得知,因为我们那时候不在现场。不过,圣良一世(St. Leo the Great)曾说过,凡属于我们救赎者的一切,都借着教会的圣事,都传给了我们。我们的礼仪是一个新的时间与空间,在此,我们的救赎者让我们沈浸在祂复活与生命的喜乐中,我们必将经过祂----祂是通往天国的大门----进入祂永恒的喜乐。
蔡惠民《天国驿站》高山的远景
在深山群中有一个印第安部族。当族长自知快将离世时,他对三个儿子说:「我要在你们中挑选一个做继任人。现在,你们每人爬到最高的圣山上,然后带回一件物品。看谁的物品最珍贵,谁就是继任人。」不消几天,三个儿子都回来了。第一个带给父亲一朵极漂亮和罕有的花,它是在圣山的峭壁上生长的。第二个将一块圆润而五彩十色的宝石交给父亲,它是经历千百年风雨的冲刷而成的。第三个却空手而回。他说:「父亲,我甚么也没有带回来。当我站立在圣山之颠,远眺群山的另一边,尽是一片翠绿的草原和湖泊时,我憧憬那就是族人安居的地方,我实在无法把这迷人的景色带回来。」父亲回答说:「你将要成为部族的新领袖,因为你把最珍贵的东西带回来,就是一个美好将来的憧憬。」
听过本主日耶稣复活拉匝禄的故事,或许有人会好奇,想知道拉匝禄最终是怎样离开人世。当时的情景与这一次有什么分别呢?福音的记载并没有提供相关资料,但我们可以合理推断:无论拉匝禄最终是自然死亡或旧病复发;无论他的姊妹当时是否仍然健在;无论玛尔大是否仍然深信,假若耶稣在这里,她的兄弟就决不会死……,耶稣应该不会再来到他的坟前。因为耶稣复活拉匝禄不久,祂自己便死于十字架上。纵使祂三日后光荣复活,最后亦只能留下两姊妹独个儿在坟前哀伤。如果拉匝禄最终亦难免一死的话,我们不禁会问:究竟耶稣当初使他复活有什么意思呢?
若望福音强调耶稣复活拉匝禄,不是一般起死回生的奇迹,而是一件很特殊的事件。首先,故事多番指出耶稣与拉匝禄一家的深厚情谊。当祂听到拉匝禄病了,却故意在原地逗留了两天才去看他,以致他病殁了。福音借此暗示事件是在耶稣的爱里发生的。第二,福音清楚显示拉匝禄真的死了。当耶稣来到时,发现拉匝禄不是在弥留之间,而是在坟墓四天了,「脚和手都缠着布条,面上盖着汗巾」,玛尔大甚至提醒耶稣尸体己经臭了。面对这不可挽回的事实,耶稣使拉匝禄复活。瞬息间,终结成了新的开始,枯朽又重现了生机。
原来,无论是安享天年,抑或是英年早逝,死亡的来临一般都是突然,残酷而令人感到绝望似的。死亡的结局最终使人归于尘土,化作枯骨。耶稣复活拉匝禄,并没有带给他长生不老,而是要借着这事件,为我们带来憧憬和希望。这应验了厄则克耳先知的神视;当我们以为骨头干枯了,绝望了,甚么都完了的时候,上主要把祂的神注入我们内,使我们复活。那时我们便要承认,上主言出必行。
细读今天的读经,每字每句都邀请我们再次投入复活的憧憬和希望中。虽然从坟墓中走出来的只有拉匝禄一个,但墓门背后的应许却要在每人身上应验。因为没有甚么能使耶稣与我们相隔绝,纵使是死亡,凭着爱,耶稣亦要使我们与祂相聚。耶稣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或许大家仍记得农历年期间在潮汕和广西发生的两宗旅行团车祸。无独有偶,身边两个朋友的父母都分别在事件中罹难。第一个消息传来时,身边还有一班朋友彼此安慰,但当第二个当事人将消息告诉我,并希望我为亡者献祭时,愕然而无法相信使我一句安慰的说话都说不出来。好不容易才在耶稣的复活应许中接受了事实。
「如果那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有死的身体复活。」面对种种的离别,保禄的信念带领我们再次与拉匝禄,玛尔大,玛利亚……在基督的爱中团聚。
吴智勋《和平纶音》拉匝禄,出来!
上两主日的福音提到耶稣基督是活水、是光明,今日的福音讲耶稣是复活与生命,彼此都是相关连的。水是属灵生命的开始,光是生命的指示,复活是生命的最终目的。这一切都指向基督,以基督为中心。若望刻意安排耶稣是生命最圆满的答案,奇迹是他福音中的第七个,也是最后一个;复活的日子,是耶稣听到拉匝禄生病的消息后的第七日,复活带来新创造、新生命的开始。此事迹给信仰带来很大的启示。
(Ⅰ)痛苦是信仰历程中少不了的因素︰面对着痛苦,人自然转向天主祈求,像玛尔大、玛利亚两姊妹对耶稣说︰「主啊,您心爱的人病了!」她们让耶稣知道彼此的关系是如何密切,祈求的东西尽在不言中。故事让我们看出,连耶稣心爱的人,也不能免除生活上的痛苦。我们的信仰主要非在现世生命中求福免祸,逢凶化吉。玛尔大代表不少人的心态,渴求奇迹发生,但耶稣提升她到另一境界︰「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然后挑战她︰「你相信吗?」。
(Ⅱ)痛苦的经验使人接触到怜悯人的天主︰耶稣对人的痛苦,并非无动于衷,祂伤感、流泪。祂的泪,不像那时职业性的哭丧妇女,陪着主人家哭,但求营造哀伤气氛。耶稣的伤感是由人的痛苦而引发的,痛苦当然不好受,但痛苦深处蕴藏着天主的救援。天主不一定以奇迹使人离开痛苦,但祂总会在痛苦中拯救信祂的人,让他感受到祂的安慰。
(Ⅲ)信仰已死的人,耶稣基督也能带来复活︰故事中的奇迹本是指耶稣为生命与死亡带来答案。孔子没有这份启示,故谦称︰「未知生,焉知死。」耶稣却以天主性的权威宣称︰「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答案就在祂身上。故事若引用在信仰生命上,耶稣能使信仰已死的人复生。死了四天,尸体发臭,确定了死亡的事实;手脚被布条缠着,面被汗巾遮着,洞口被石头堵塞着,象征着信仰受到内在外在的限制,但这一切都不能阻挡天主的能力。耶稣大声喊叫︰「拉匝禄,出来!」耶稣喊叫人的名字有极大的能力,应验了祂说过的话︰「羊听祂的声音,祂按着名字呼唤自己的羊。」(若 10:3)信仰已死的人听到祂的呼喊,也能复生。
在四旬期中,让我们注意耶稣呼唤我们每人的名字,叫我们「出来」!生活中我们总有不自由的地方,受很多东西支配,像拉匝禄一样是个被布条缠住不能行动的怪物;面上的汗巾使我们看不清楚方向,不知生活为了甚么或往何处去;生活在像坟墓一样的环境里,冷冰冰的没有生气,没有温暖,没有爱心。只有基督的呼唤,才能使我们苏醒过来。另一方面,让我们也为失去信仰的人祈祷,聆听耶稣召唤我们帮助祂︰「解开他,让他行走吧!」祂藉我们的手,恢复别人的信仰,使他们自由。在反省信仰之余,让我们静听耶稣的呼唤︰「拉匝禄,出来!」。
陈日君《朝夕相随》随圣神切望,导入生命与平安
公教报 第2874期1999年3月21日出版
圣洗的恩宠如水如光滋养我们的心灵;其实我们的心灵已因罪恶而丧亡,所以圣洗使我们复生,给我们新生命。这个主日的主题就是「复生」。
今天第一篇读经由卅七章十二节开始;其实前几节的描写颇值得我们重温。吾主对平原上许多干枯的骨头说︰「干枯的骨头,听上主的话吧!」吾主上主对这些骨头这样说︰「看……我要给你们放上筋,加上肉,包上皮,把气息注入你们内,你们就复活了」。接着那些复活了的枯骨都站了起来,且成为一支极庞大的军队。那是多么雄壮的景象。不过事实上这「复生」的神视,只为形容以民的复兴。福音所叙述的倒是真正的「复生」。
耶稣和门徒们正前往耶路撒冷去。心情是沉重的,门徒们提醒耶稣犹太人正企图杀害祂;既然耶稣固执要去,多默说︰「我们也去,同他一起去死吧」。死亡的阴影笼罩着这胆怯的一群。耶稣的好朋友拉匝禄死了,耶稣自己也将会被人谋害,门徒们的命运也不会比师傅好。
面对死亡人是多么无奈。当然,冷静想一下,一切生物有生有灭;死亡该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我们的心,还是不能把死亡看成正常,天主自己把永生的期望放在我们心里。耶稣不是也说过︰「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的生命」(若10 :10)吗?那末怎么祂传道的结局竟是死亡呢?
借着死亡而战胜死亡前,耶稣行了一个奇迹,为帮助宗徒们明白那即将发生的、更奇妙的事迹。
生命死亡正在决斗。耶稣控制局面,祂知道拉匝禄重病并不心急,并没医好他,却让他死去,为能显示祂对生命的大权。祂不怕拉匝禄的复生使祂的敌人更决心要除掉祂。
若望的描写常强调信仰的旅程。玛尔大相信末日的复活,玛利亚相信耶稣本可医好她哥哥;耶稣带她们了解,祂就是复活、生命,祂把死了四天的拉匝禄从坟墓中叫了出来。
耶稣是真天主,祂控制生命与死亡,祂也是真人,祂在朋友的死亡前触景生情。若望刻意把当时的情景描写成耶稣死后的情景一样︰玛利亚的眼泪、坟墓和盖住它的大石、缠住手脚的布条、蒙着面的汗巾……。拉匝禄的、耶稣的,都是真正的死亡,接着是真正的复生。
现代人对死亡的现象非常好奇,不少大学甚至有「死亡学」科目。他们肯定会问︰为甚么福音的作者没有访问拉匝禄,叫他讲讲死后复生前的处境和复生后的感受等。对这些若望没有兴趣,其实他这里描写的只是一个征兆,不是奥迹本身。拉匝禄复生后活多了几年,最后还是死了。若望藉此征兆要向我们介绍的,却是在基督身上即将开始的、人类真正的、决定性的复活──复生而永不再死。
借着祂的死亡,耶稣为我们争取了真正的永生。圣洗圣事是永生的开始。固然我们还要经过死亡而复活,但新生命已开始;先是在信德中、苦路上,最后是面对面享见天主容貌而得圆满的福乐。
圣保禄在第二读经所描写的,就是还在苦路上的情景──肉性和圣神的斗争。随从肉性就是不服从天主的法律,自以为争取自己的自由和幸福,其实「随从肉性切望,导人至死」,外表看来潇洒自在,事实上却是行尸走肉。随从圣神切望,才导入生命与平安。
慕道的兄弟姊妹们,您们已作了抉择没有?这是考核的主要题目呀!一定要合格!
阎德龙《道亦有道》拉匝禄!出来罢
我们要明白今日福音的话,便要先回到上两个主日的福音。四旬期第三主日,若望福音记载耶稣向撒玛黎雅妇人显示自己,提示自己就是活水。接着,四旬期第四主日,耶稣派遣那胎生的瞎子到史罗亚水池洗洗,使他获得光明,提示我们要信赖上主。今日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拉匝禄因而重获生命。
上述三件事件合起来,正好帮助我们明白耶稣亲自建立的圣洗圣事。我们借着洗礼的水除去一切罪污,成为基督徒,生活在基督内。这水不但是一个标记,也实实在在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人。可惜我们那带有罪恶的本性,却使我们接受圣洗圣事之后,仍然会一再犯罪,又象是睁开眼睛的瞎子--对光和光照耀的一切视而不见!耶稣让我们从罪恶中重新发现祂就是真光、祂光照整个世界,光照我们。
福音中提及拉匝禄死了。每个人都会死,我们有一天也会离开这世界。人对死亡常怀有恐惧,对「死」字往往避而不谈。为有信仰的我们,我们却相信生命因死亡而改变,并非泯灭。我们不该惧怕死亡,且应对死亡满怀希望。因为我们的身体不死,便不会获得永恒的生命。不过,要进入永生,我们须在活着的岁月里,开放自己,让圣神进入我们的生命。
在读经二,圣保禄宗徒致书罗马人,也传给我们同样的讯息:「至于你们,你们已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只要天主的圣神住在你们内。」(罗8:9)诚然,除非让圣神进入我们生命之内,我们不能离弃肉性,不能抗拒罪恶的诱惑,我们还只是依然故我。
圣经记载:「死者(拉匝禄)便出来了,脚和手都缠着布条,面上还蒙着汗巾。耶稣向他们说:『解开他,让他行走罢。』」(若11:44)拉匝禄听从耶稣的呼唤,他从坟墓中出来,重获生命!我常想:我们既然每个主日有机会聆听圣经,领圣体,为甚么罪恶仍缠绕着我们?面对选择,我们总倾向顺从自己的想法,作一些世俗的、不好的抉择。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否像福音中拉匝禄一样,对耶稣的呼唤作出响应。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出来、不愿意解除罪恶的束缚,即使我们每周热心回来参与弥撒,我们的生命也好像死去的人一样。圣经用「臭」字形容死去的人,的确罪恶是很臭的,它使我们的生命失去芬芳、失去自由,使我们不能真正生活在天主内。
拉匝禄的复活不是真正的复活,他后来还是会死去。耶稣复活拉匝禄是为了使我们对祂有一份更大的信心,相信祂是复活和生命,正如祂对玛尔大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若11:25)如果我们心内没有耶稣,耶稣不会成为我们生命的活水,成为我们的光,成为我们的新生命,我们只好像死人一般生活。
撒玛黎雅妇人寻得活水,胎生的瞎子得以复明,耶稣疼爱的拉匝禄重获新生。愿这三段圣经能打动我们的心,使我们远离罪恶,生活在主耶稣内,并让圣神进入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准备心灵,善度逾越节。
韩大辉《寒梅丹心》伤感
公教报 2008年3月9日 第3342期
这个主日有第三次考核礼,三篇读经的都说明天主是生命的主宰。
第一篇读经提到厄则克耳的一个神视:他看见很多尸骸,但上主的气息来到,这些尸骸便复苏过来,上主说:「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内,使你们复活。」这里所说的「气息」和「神」,在原文都是同一个字。第二篇读经也肯定,耶稣从死者中复活,是因圣神进入祂内,同样圣神也要使我们有死的身体复活。第三篇读经描述耶稣使拉匝禄起死回生,这奇迹显示基督的大能,祂就是复活和生命。
这里我想停留在若望福音所载的一个图像,耶稣流泪了(若十一35)。耶稣为过世的拉匝禄来了,看见玛利亚和很多人哭泣,便难过起来,原文的词意是:心神感伤,身体抖动,为此人们看到他流泪。
这图像有两大功能,一是指涉这历史事迹的真实性,意即耶稣确实流泪;二是打开一个窗户让人浏览背后的奥迹,即从耶稣的伤感意会天主的动情。
首先,耶稣流眼泪的事实,确有令人费解之处。人们不是看好这位能使胎生瞎子复明的耶稣吗?祂不是激励人的信德吗?门徒和玛尔大不是已宣认他就是默西亚、天主子吗?耶稣一息间不是要使拉匝禄起死回生吗?耶稣早已知道,为何现在如此伤感?然而犯驳之嫌在这里反而加增耶稣伤感的真实性,正因为真是如此,便要追问为何如此?
从人性角度看,耶稣动情乃因祂受到玛尔大、玛利亚和群众情感的影响,甚至从朋友拉匝禄之死想到自己的惨死而伤感。这都是合理的解释,但这种「合理」又与耶稣的天主性难以兼容。耶稣是人,可以动情,但祂也是天主,为何会动情?若望福音成书的时间和地点,都受希腊文化影响,这些哲人认为天主必须是永恒之神,而且必须是「不动的推动者」,这样祂才可发动所有的变动,这样万物都必然归向祂。假如耶稣是天主,就不能动情,更不会堕入凡间那纠缠不清的烦恼。如果永恒被卷入时间的洪流,就失掉永恒的本质。如果耶稣动情,就不是天主;如果祂是天主,只能假装动情。
可是耶稣真的在假装吗?祂带着面具假扮人但骨子里从来不是人吗?可是,耶稣确是真天主又是真人。福音作者正是为说明这点而落墨的。福音的引言,开宗明义肯定:耶稣是那降生的圣言,起初祂是天主,成了血肉后,祂是真人,又仍是真天主。这是若望和耶稣门徒亲眼看见过,瞻仰过,亲手摸过的生命的圣言。门徒的作证是将圣言永远的生命,传报出去。(若一1-18;若壹:1-2)
希腊哲人当然无法得悉若望及耶稣门徒的经验,因为天主将这奥秘的真理启示了给祂所拣选的人。耶稣的动情是指向深邃的奥迹。原来天主是爱。圣父、圣子、圣神从永远就不断互通、深爱对方。在创世时,天主先因爱而施恩于人,有恩便有情,可惜原祖犯罪,既没谢恩,又不领情。天主为了救赎人,派圣子降生成人,这是恩上加恩。恩不求回报,扣人心弦,情出于至诚,浩瀚无际。若望和门徒所经验的,比希腊哲人所推敲出的天主更伟大。天主的爱有无限的动力,从永远进入时间而毫不受损,又可从时间进入永恒而提升人类、提升宇宙。
若望给我们留下耶稣哭泣的图像,让我们默想,天主是爱,绝对可以动情,但是爱有无边的力量,即使人犯了罪,天主仍可为之伤感。尽管罪恶带来死亡,天主的爱可使死人复活,拉匝禄的回生就是复活的预象。我们有幸领洗,就是结合如于耶稣的生命,分受天主的情爱,享有复活的光荣。
夏志诚《要你问答》他为何流泪?
公教报 2008年3月9日 第3342期
长长的一段福音,却被短短的一句所吸引着:「耶稣流泪了」(若十一35)。福音曾两次记载耶稣的哀恸难过,一次是面对耶路撒冷时(参阅路十九41),一次是在这儿。究竟他为何流泪呢?
因为难过?
若望告诉我们,耶稣「心神感伤,难过起来」(十一33)。的确,人不伤心就不会流泪,很明显的,耶稣此刻感到十分难过,以致落泪。
为甚么要难过呢?如果他早一点来,显个奇迹,医好拉匝禄,不是甚么事都没有了吗?这正是玛尔大和玛利亚的想法,我们也许亦是这样想。
当我们在困难痛苦之中,不是也希望天主能立刻来帮助我们,解救我们吗?可是,天主有他自己的时间。他的时间与我们的时间不同,我们以为他迟了,但几时困难过去之后,回转头来,我们必会发现原来他来得正好。
因为无奈?
俗语说︰「男人有泪不轻弹」,之所以有此俗语,是因为认为男人大丈夫,有甚么困难,都应该想办法解决。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是弱者的行径,无奈的表现。
在殡葬礼中,总少不免会见到眼泪。毕竟面对生命大限,谁不感到无奈呢?然而,耶稣的无奈却不是因为面对死亡,因为他早就一再强调拉匝禄是「必定要复活的」。他的无奈,他的流泪更是因为人的心硬和无信:「这个开了瞎子眼睛的,岂不能使这人也不死幺?」(十一37)
哀莫大于心死。复活死人容易,复活僵硬的心难,即使全能的天主,在无信者前,也只能流泪,因为他不能做甚么!
因为爱!
的确,天主不能做甚么,他只能爱,只能希望我们明白他的爱、接受他的爱、响应他的爱。
在耶稣身上,天主对我们的爱成了具体可见的,原来天主会为我们难过而落泪。想到这里,一股很大的安慰凝聚心底。耶稣的眼泪告诉我,他明白,他了解,他同情,他爱。
这眼泪,带来新生!
一粒砂《漫步福音》当生命之主走进你时
也许你正为自己拥有的现状不满而烦恼;也许你正为自己生命中的困境怨天尤人;也许你正为你所遭遇的失败沮丧不振;也许你正为命运的沉重打击而失去生活的信心……不要灰心,相信这不是生命的尽头,因为福音中「复活拉匝禄」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永远有另外的可能。我不期望你能经验像拉匝禄那样的死而复活,但我祈盼这位复活拉匝禄的耶稣同样可以除去我们心头的烦恼,振作我们生活的信心,抚平我们生命的伤痛,赐给我们内心的平安。为此,我们所需要的仅仅是对他怀有的信德。
耶稣在信者身上的奇妙能力
背诵教会信条或懂透神学意义并不意味着真正相信耶稣;相信耶稣是相信他的临在能与我们有独特的个人关系,而且这种独特的个人关系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福音化的改变与更新。你可以是神学博士,也可以是圣经学者;你可以是神父、主教、修女,但同时你也可能会是无信者。信仰不在于你所拥有的知识,而在于天主的白白恩赐;对于信仰,重要的不是你拥有何种头衔或身份,而是你在生命中经验天主的临在,并在如此生命中的成长。相信耶稣是相信他在我们每一个生命经验中的救恩力量。
「复活拉匝禄」的奇迹是耶稣在世显的伟大奇迹之一。它暗示了全能仁慈的天主在人身上所能彰显的大能。事件本身意义深奥,难以解释。法利塞人和经师们倾向于说,整个奇迹的发生是耶稣、玛利亚、玛尔大以及拉匝禄精心设计好,为伪造事件好使众人相信耶稣;圣经学者们倾向于说,这个故事意在以寓言文体告诉世人温良慈爱的耶稣是人类的复活与生命;传道员们会讲,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意在告诉人类,我们凭借信德,天主子耶稣的大能能使我们的生命焕然一新;我自己愿意说,「复活拉匝禄」的故事启示了人类生活中主耶稣的亲自介入。他的介入消除人类的痛苦,给我们带来生活的希望。他的介入使每个信者的生命充满生机,不再像从前那样。最奇妙的是,这位介入生活的耶稣在信者身上的力量使你我不得不赞叹并惊奇不已,就如使拉匝禄复活的这种力量,是世界无法给予的!我相信生活中类似这种力量的给予,或者说类似耶稣以大能改变人生的例子很多。
当生命之主走进你时
「我很内向,这是我第一次在台上讲话,有些紧张。」一次学生会上,温柔善良的少女Anna,看似紧张但言语沉稳地分享着:「说实话,我很自卑,我仅仅上完了初中就留在家里。我总感觉,在这个社会上我非常渺小可怜。我的文化程度太低,别人不可能也不愿意和我来往,我也不敢高攀任何人。所以,我的生活圈里没有朋友,只有我的家人。我曾经非常羡慕别人的任何优越条件。我也抱怨我是时代的废物——为何我生在贫苦的农村?为何我不能继续上学来像别人学习、再学习,获得学历?为何我没有别人那么优秀?为何我总是比别人差?为何我的运气总是不好?…… 我没有信心开放自己,甚至也不敢多和人交谈。」Anna显得稍红的脸上露出微笑,继续着她的分享:「直到有一天,当我感受到主耶稣在我生命中的临在时,我突然间似乎真正感受到了人生在世到底是为了什么,人究竟如何长大才有意义。其实,我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或者学业上的文凭并不应该是我的最高追求,我也并没有必要与任何人攀比。慢慢地我发现我在成长,我的内在生命在成长。后来我又渐渐发现原来天主给了我很多恩赐,比如说我唱歌很好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人唱歌都好听噢。现在我学会开放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我知道,是主耶稣改变了我,给了我全新的勇气和对生活的执爱……」随着洪亮的掌声,满眶含泪的Anna满意地坐回原位。我感觉得到,这是感动的掌声,是鼓励的掌声,是产生共鸣后祝贺的掌声。我为她的成长感到欣慰并感恩;同时我为她意识到生命中有主耶稣的陪伴而欢庆!
结语
在无常的人生之旅当中,逆境与苦况无可避免,但在饱尝了忧愁与无奈磨练后的你、我一定不会灰心丧志,因为我们相信,人只要活着,就要有信念,有信念就有希望。古人说得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也经常喜欢借别人的话说:「人生不是看不破,而是想不开;人生不是贫穷,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富裕」。当我们遇到某种困境时,我们必须睁开心灵之眼,张开心灵之耳,只要我们有勇气走过阴影,只要我们懂得投靠我们所信赖的主,相信生命将会在光明中再次放射光芒。请永远记得福音带给我们的讯息:生命永远有另外的可能。
薛恩博枢机《辅神礼仪中心》拉匝禄,出来罢!
耶路撒冷附近有个伯达尼村,那里住着玛利亚、玛尔大和拉匝禄,他们姊弟三人对耶稣特别重要。耶稣会常到他们家,喜欢跟他们相处,并且很有安全感。但是我们这样谈论耶稣是否妥当?祂贵为天主子,也会像常人一般,需要友情和安全感吗?
今天的福音恰好确定这点,从经文中能很明显地看出,耶稣非常爱这姊弟三人。当耶稣在坟墓前伤心流泪时,旁边的人就说:「看,祂多么爱他啊!」这样的小观察让我们不禁意识到:耶稣也有朋友!身为天主子的祂,真正地、完全地成为人。在复活之前最后的日子里,当针对祂的敌意愈来愈强烈,当祂的圣死已为期不远时,祂在伯达尼的朋友们愈加显得弥足珍贵。
我们知道,虽然耶稣在复活以后已经升天,不再有形地出现在我们当中,但二千年来,无数人经验了祂的友情。很多人在餐桌上祈祷说:「主耶稣请来,做我们的座上客……」这耳熟能详的祷文,也充份体现了跟耶稣的友谊。
有人捎信给耶稣:「主啊,祢所爱的病了!」祂得知后为甚么还要拖那么久呢?朋友病得快死了,一般人不都会立即赶去吗?那姊妹二人央求耶稣快去,为甚么祂没有马上理会她们呢?
我相信很多人曾有过与玛利亚、玛尔大类似的经验:热心祈祷,呼求天主援助,期盼的结果却没有出现。最后耶稣总算来了,但一切为时已晚,玛尔大说:「主,若祢在这里,我的兄弟决不会死!」我知道,有时候尽管努力祈祷,一个亲人仍然死了,那家人因此对天主失去了信心。
当然,相信人死之后还有永生是一种安慰。玛尔大就相信,因此她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我们当然知道,我们每个人有一天都会死。但是常常地,那一天来得太早!
从人性的角度看来,拉匝禄这位亲爱的兄弟和朋友确实死得太早。面对伤心和悲痛,耶稣语重心长地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祂的话对玛尔大、玛利亚和无数其他人来说,是在承受莫大悲痛时,最能倚靠的安慰。只有一种生命对死亡无所畏惧,耶稣亲口说,祂就是那生命。谁跟随祂、谁相信祂,谁就不会手足无措地等待尘世生命的终结,也不会越过死亡之门,坠入虚无漂渺的深渊;相反地,他将进入充实、圆满的永生。
耶稣把祂已经死了并埋葬了四天的朋友从坟墓中召回,因此我们可以确信,信仰耶稣就能获得生命。我实实在在地相信,耶稣在当时真的复活了一个死人,而不是一个看上去好像已经死了的人。历史上有不少圣人像耶稣一样,复活过死人。同时,我从这「拉匝禄!出来罢!」的呼叫中,听到对我的召叫,我要从我的坟墓中、从我的脚镣中挣脱出来。
生命中的种种恐惧,好似堵在我洞穴坟墓前的大石板。只有信仰能挪开堵着的石头,松开缠着的布条,使我获得重生。那我也能像拉匝禄一样,被耶稣召唤,并且恢复生命。
《圣神修院》出死入生 逾越感恩
公教报 第3186期 2005年3月13日
四旬期接近尾声,我们要准备庆祝逾越奥迹。四旬期内,教友悔改皈依,候洗者热切准备领受圣洗圣事。我们是否确信死而复活的主耶稣基督拯救了我们呢?
本主日的读经主题是「死亡与生命」。对人来讲,死亡总是个谜,是人生的最大问题,而生命也是一个奥秘。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揭开了死亡的面目和生命的真谛,并启示了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今日福音中记述耶稣的一个好友拉匝禄病了。当耶稣来到他们家里时,拉匝禄已经死了及被埋葬了。拉匝禄的姊妹玛尔大和玛利亚都很伤心,安慰她们的犹太人也哭泣了。耶稣见到这情境也伤感起来。耶稣流泪,不只是同情这家庭,或只是熟悉这家庭;祂看见死亡带给人类的悲惨,也想起祂自己的死亡,并体味到周围群众的执迷不信。耶稣听见拉匝禄病了,就说:「这病不致于死,只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若十一4)耶稣没有让拉匝禄不死,这不表示见死不救,而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证明祂自己就是天主子,生命的根源和主宰。
前几年发生九一一恐怖事件和近日南亚海啸,造成大量人命伤亡,震惊世界。如果死亡是一切的完结,那么,人生实在可悲。但是,为我们有信仰的人,死亡不是一切的终结,而是进入永生之门,进入新生命。经历死亡,生命只是改变,并非毁灭。耶稣基督,我们的救主,超越人类的一切软弱和有限,甚至死亡,祂无限仁爱超越罪恶和痛苦。祂是我们唯一的希望和安慰,因为祂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耶稣来到伯达尼时,哀伤的玛尔大和玛利亚出来迎接祂,并对祂说:「主啊!如果你早在这里,我的兄弟就不会死!」(若十一21-23)这说话似乎带有埋怨的意思。然而她们深爱耶稣,心怀一线希望,相信耶稣会做点事。耶稣却邀请玛尔大信赖祂和激发她的信德:「主,我信!你就是那要来到世上的基督——天主子。」(若十一27)候洗者经过一段漫长的慕道期,专心学习教理,认识圣经,渐渐认识基督,爱慕和信从祂。现在他们已决心跟随基督,准备好领受圣洗圣事,信德的圣事。信德不是来自人的努力或抉择,信德是天主的恩赐。经过整个四旬期的悔改皈依,光照净化,在复活庆典当晚我们教友重申圣洗誓愿,而候洗者将作信德宣誓:「主!我信」。
自从四旬期开始,我们踏上了皈依的旅程。在这期间我们一方面体验到天主的慈爱,另一方面也体会到我们人性的软弱和罪过。原来在我们内还有多个坟墓,关闭我们于罪恶、奸诈、自私、不公义、迷色、嫉忌、仇恨、纷争之中……,靠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无法破除。今日让主耶稣基督打开我们的坟墓,把石头推开,将圣神注入我们内,使我们复活。当打开坟墓,耶稣给我们开启生命之门,我们不再属于死亡,不再随从肉欲,追恋世俗有死的事物。耶稣给我们带来喜乐,我们不再为死亡的定律而悲伤,却因永生的喜乐而获得安慰。耶稣赐给我们信德与希望,因为祂已战胜了死亡,显示复活。「那么,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天主,也必要借着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必死的身体复活。」(罗八11)
阿尔贝.范诺怡《主日弥撒读经》四旬期第五主日
作者: 耶稣会枢机主教
本主日的弥撒礼仪和我们谈战胜死亡的事,为我们准备心灵好来迎接耶稣的复活奥秘。事实上,耶稣的复活奥秘是一个死亡与复活的奥秘,也就是以死亡来战胜死亡的奥秘。今天的礼仪邀请我们怀着战胜死亡的希望进入这个奥秘。
第一篇读经已经是一个复活的承诺。厄则克尔先知以天主的名宣称人将复活,他说:「吾主上主这样说:看,我要亲自打开你们的坟墓;我的百姓,我要从你们的坟墓中把你们领出来,引你们进入以色列地域。」
其实,先知的这番话并非暗示复活,而是指天主子民从放逐之地返回家园,获得一个新生命。而这新生命是因天主的神而获得的:「我要把我的神注入你们内,使你们复活,叫你们安居在你们的地域内。」
第二篇读经则清楚地谈战胜死亡。保禄断言:我们已经不再属于肉性,而是属于圣神,天主的圣神要使我们复活,使我们有一个新的生命。这生命在我们领洗时已经赐给了我们,且要在世界穷尽人从死者中复活时得到完美的发展。保禄说:「如果那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者的圣神住在你们内,那么,那使基督从死者中复活的,也必要藉那住在你们内的圣神,使你们有死的身体复活。」
福音中所记述的事,令我们知道耶稣能够将新的生命通传给人,祂有战胜死亡的大能。更好说,是祂自己说出祂就是「复活」,祂向玛尔大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
在这段福音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方面。首先,我们注意到耶稣多么的顺从天主的意愿。耶稣的一个朋友:伯达尼的纳匝禄病了,他的两个姐妹:玛尔大和玛利亚遣人去告诉耶稣说:「主啊!你所爱的病了!」她们用这句话含蓄地请耶稣前去。
但耶稣没有立刻前去医治祂的这个朋友,祂继续在原来的地方,约旦的另一边,逗留了两天。耶稣为什么这样做?因为祂明白天父的意思不是要祂立刻去治好这个朋友,虽然对耶稣自己来说,这是祂内心的渴望;天父有意藉此给人一个对战胜疾病和死亡的更清楚更肯定的揭示。
直到过了两天后,耶稣才启程去伯达尼,祂对门徒说:「我们的朋友拉匝禄睡着了,我要去叫醒他。」耶稣恰当地把死亡比作休息,祂所指的不是睡眠,但门徒们却不懂。因此,耶稣只得明明白白的说:「拉匝禄死了。」
拉匝禄的死当然令耶稣非常悲痛,但祂顺从了天父的计划,祂确实知道这要带来更大的胜利,也要给祂的使命带来更重要的启示。其实,祂前往伯达尼是要冒生命的危险的,因为犹太人想要拘捕祂,杀死祂。因此,前去复活这个朋友,冒的危险非常大。
耶稣为了使我们得以复活,必须付出非常大的代价。祂为了让我们知道死亡必被克胜,不惜自己面对死亡,并以自己的死亡来战胜死亡。祂怀着无限的大爱牺牲了自己的性命,令祂自己的死亡来击败死亡,获得胜利。
我们在复活拉匝禄这件事上所注意到的第二点,是玛尔大的信德。耶稣到达时,玛尔大前去迎接,向祂说:「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绝不会死!」这话表现出玛尔大坚信耶稣有治愈病人的大能。接着,她又补充了一句表现出更强的信德的话,她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
玛尔大对耶稣的信德如此的深厚,令人见了心灵振奋。因为在痛苦的情况下保持活跃的信德很困难,我们很容易颓丧,不再从好的一方面去想,我们被哀伤所压抑…………。然而,我们却应该像玛尔大一样,无论何时都寄望于光明、寄望于生命和天主的胜利。
玛尔大就有这样的信心,她向耶稣说:「就是现在,我也知道:你无论向天主求什么,天主必要赐给你。」她对耶稣与天父的紧密契合深信不疑,因此也相信只要耶稣要求,天父必会满足祂的。
耶稣于是对她说:「你的兄弟必定要复活。」玛尔大和她同时代的许多犹太人一样,相信死者要在世界末日时复活,因此她回答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必要复活。」但耶稣所说的不是末日时的复活,而是在不久,确切地说,在当天就要复活。耶稣给祂自己下定义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耶稣是复活和生命,一个新的生命,一个神圣的生命,一个可以通传的生命。凡信祂的人,都要因着信德而获得这个即使死后仍要继续的新生命,他死后要在与天主的共融中生活。我们都知道,我们去世的亲人在死后度的也是与天主共融的生活。
耶稣这样断言:「凡活着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耶稣是生命的泉源,祂将一个新的生命通传给人,使人复活,并向人保证有一个永恒的生命。「你信幺?」祂问玛尔大。而玛尔大的回答则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信德的宣示,她说:「是的,主,我信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玛尔大这信德的宣示和伯多禄所作的信德宣示相似。根据福音的记载,他们两人的性格也相似,热诚、慷慨、顺从天主的意愿。伯多禄曾向耶稣说:「你是默西亚,永生天主之子。」(玛16,16)玛尔大则说:「你是默西亚,天主子,要来到世界上的那一位。」
玛尔大表达了她的信德后,便去叫她的妹妹玛利亚。玛利亚也向耶稣说了和姐姐同样的话,她说:「主!若是你在这里,我的兄弟绝不会死!」
玛利亚感情丰富又十分敏感,她一面说,一面哭泣,和她一起来迎接耶稣的犹太人也在哭泣。耶稣深受感动,也掉下泪来。死亡是一件悲伤痛苦的事,对人来说,死亡中断了他的一切关系。但是,知道有耶稣同情我们因死亡而痛苦,我们便心感安慰。
随着,耶稣显奇迹的时刻来到了。祂让人领祂到拉匝禄的坟墓那里。这坟墓和当时那个地区的所有的坟墓一样,不是在地上挖的洞,而是一个山洞,人们把死者的遗体放在洞中,然后用一块大石头把洞口封起来。
耶稣命令说:「挪开这块石头!」玛尔大好意提醒耶稣说:「主!已经臭了,因为已有四天了。」但耶稣坚定地回答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如果你信,就会看到天主的光荣吗?」
石头搬开了,耶稣于是祈祷,祂祈祷的内容,在这样的悲伤和哀痛的情况下,令人感到诧异。因为祂说:「父啊!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耶稣确信天父垂听了祂的祈祷,因此,在尚未行奇迹前便先感谢了天父。
祂接着说:「我本来知道你常常俯听我,但是,我说这话,是为了四周站立的群众,好叫他们信是你派遣了我。」耶稣显这个奇迹的目的为叫人们相信是复活和生命的祂,相信祂能战胜死亡。
耶稣说完了这话,便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吧!」死者出来了,他的脚和手都缠着布条,脸上也还蒙着一块汗巾。这的确是一件美妙的事,是克服死亡的不寻常的胜利!
耶稣说:「解开他,让他行走吧。」奇迹已经发生了,耶稣已战胜了死亡,耶稣的生命大能显示出来了。我们可以怀着衷心的赞美接纳「耶稣是复活和生命」这句话了。
但我们也不要忘记,耶稣是接受死亡而后才战胜死亡,祂是以爱的力量来克胜死亡的。为了爱,祂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残酷的死亡,这样,祂为自己也为我们赢得了最终的复活。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许多在玛利亚那里的犹太人,看见了耶稣复活拉匝禄,就都相信祂了。这个奇迹也激起了我们极大的信德和喜乐。我们知道耶稣是克胜死亡的胜利者,祂也为我们克胜了死亡。我们和耶稣结合在一起,便不再害怕死亡,因为死亡对我们已经不再有决定性的力量。它只是走向永恒生命的一个过渡而已。
耶稣是以爱来战胜死亡,因此,我们也受邀怀着极大的望德来献出自己的生命。在面对死亡的时刻,我们应该知道我们的救主是生活的救主。因此,我们应该毫无畏惧的接纳死亡,并热切渴望与基督的复活奥秘相连。至于我们已去世的亲人,我们也有这样的信心:基督是克胜死亡的胜利者,祂把我们已去世的亲人融入祂的复活的生命中。祂说:「信从我的,即使死了,仍要活着。」
这段福音对我们的信德和我们的整个信仰生活有莫大的帮助。我们知道,耶稣从现在起便赐给我们一个新的生命,那是在信德、望德、和爱德中的生命。我们要敞开心胸,怀着信赖和对天主的感恩的心,来迎接这新的生命。
我们生活在一个满是痛苦和考验的处境中,但我们的望德比所有的痛苦和考验都强得多。保禄说:「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接着,他列出一系列可怕的阻碍:「是困苦吗?是窘迫吗?是迫害吗?是饥饿吗?是赤贫吗?是危险吗?是刀剑吗?」他这样结论说:「然而,靠着那爱我们的主,我们在这一切事上,大获全胜。」(罗8,35-37)
今天福音给我们的教诲便是:有基督和我们一起,我们必更胜于胜利者;我们可以怀着信赖的心和希望向前迈进,确知我们也有份分享基督的胜利。
阿德里安.诺桑《主日圣道礼仪》复活与生命
作者:圣本笃会神父
今天是四旬期第五主日。四旬期是逾越节(耶稣复活瞻礼)前的四十天准备时期。圣教会很早就强调:圣洗圣事与耶稣复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圣保禄宗徒曾写信给罗马城的信友们说:
弟兄姊妹们:你们一定知道:我们众人领洗时,进入了基督耶稣,也就是进入了他的死亡。通过洗礼,我们进入他的死亡,并和他一起埋葬了,正如基督藉父的荣耀德能从死中复活那样,我们也应开始活新的生命。如果我们经历了基督的死亡而与他合一,那么,我们也将同样地经历他的复活,而与他结合。(罗6 : 3-5)
所以,初期教会就在主日给人授洗。到了第三世纪,教会已集中在复活节授洗。第四世纪初,教会获得了和平,皈依基督的人增多,耶稣复活瞻礼的守夜庆典,就成为每年最隆重的授洗时刻。当时的四旬期,也便与所谓「慕道期(望教期)」相融合了。于是,在四旬期内,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也都与圣洗圣事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梵二大公会议推行礼仪复兴运动。会议后重订罗马弥撒经书,其中四旬期的主日选经,就是为候洗者准备领洗而选择的。
因此,四旬期五个主日的读经一,先后叙述救恩史上的五个阶段。就今年礼仪年历的甲年来说,第一主日--叙述原祖犯罪;第二主日--亚巴郎蒙召;第三主日--梅瑟击石取水;第四主日--达味受傅为王;第五主日--厄则克耳先知预言肉身复活。
四旬期五个主日的弥撒福音,更与圣洗圣事密切相关。就礼仪年的甲年来说,第一主日--耶稣受试探;第二主日--耶稣显圣容;第三主日--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第四主日--耶稣治愈胎生瞎子;第五主日--耶稣复活拉匝禄。
今天是四旬期第五主日。下主日便是基督苦难主日(圣枝主日)了。今天弥撒礼仪的主题是肉身的复活。今天弥撒福音选自圣若望福音第11章第3到7、17、20到27节,以及33到45节。内容叙述拉匝禄的死而复活,他是玛利亚和玛尔大两姊妹的兄弟。在这个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 ,有两个突出的情节。一个是耶稣和玛尔大的对话:
耶稣一到伯大尼,就得知拉匝禄葬在坟墓中已有四天了。玛尔大一听说耶稣来了,就去迎接他,玛利亚仍留在家 。玛尔大对耶稣说:「主!假使你早在这,我的兄弟就不会死。但是我知道,即使是现在,凡是你求天主的,天主必赐给你。」耶稣对她说:「你的兄弟要复活的。」玛尔大说:「我知道在末日复活时,他要复活的。」耶稣对她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谁信我,即使死了,还是活着。凡活着而信我的,永远不死。你相信这话吗?」她说:「哎!主!我信。你就是那来到世上的基督、天主子。」(若11:17, 20-27)
另一个突出的情节是耶稣在拉匝禄坟墓前的心神感伤:
耶稣看见玛利亚哭泣,和她同来的犹太人也哭泣,便极度悲伤,纵声长叹而颤动,说:「你们把他放在那?」他们对耶稣说:「主!请来看!」耶稣哭了。犹太人因此说:「瞧!他多么爱他!」其中有几个说:「他既开了胎生瞎子的眼,难道不能使这人不死吗?」耶稣心中又悲伤起来,走到坟墓那边。这是一个洞穴,上面盖着一块石头。耶稣说:「移开石头!」耶稣对她说:「我不是对你说过吗?你若信,就可见到天主的光荣。」(若11:33-40)
当然,这个故事的最高峰,应当是拉匝禄的复活:
耶稣举目向上说:「父!我感谢你,因为你俯听了我。我知道你常常俯听我;我说这话,是为了周围的群众,使他们相信我是你派遣来的。」说完这话,耶稣大声喊说:「拉匝禄!出来!」死者就出来了,手足缠着布条,脸上包着殓布。耶稣对他们说:「给他解开,让他行走。」(若11:41-44)
今天弥撒的福音,在叙述了拉匝禄的复活后,记述当时在场的犹太观众的反应说:「许多来看玛利亚和玛尔大的犹太人,见了耶稣所做的,都信了他。」但是,在圣若望福音的记载中,这故事还包含着一个重要的启示:圣奥思定独具慧眼,他在耶稣与拉匝禄的对比中,看出了一个新世界即将出现:拉匝禄被复活的几天后,耶稣将被人处死,死后第三天复活;是耶稣基督的死而复活,给人类带来了新纪元,而拉匝禄的故事不过是这件事的一个预兆罢了。
已经死了、被埋葬了四天的拉匝禄,一听到耶稣的大声呼唤,就从坟墓出来了。「手足缠着布条,脸上包着殓布」。圣奥思定在拉匝禄身上认出犯罪堕落了的人类。正如拉匝禄在坟墓葬了四天,身上还缠着布条,人类也被四种罪过像布条似地缠着。那四种罪过就是:亚当传给我们的原罪、我们各人自己所犯的相反自然法律的罪、相反梅瑟法律的罪,以及相反基督法律的罪。犯罪者的命运原是死亡,但是,由死者中复活的耶稣,却赐给人类新的生命,使人类脱离那四种罪过的束缚。
今天弥撒中的读经二选自圣保禄宗徒致罗马人书第8章第8到11节。在这篇读经中,圣保禄宗徒一面指出:人由于肉身的软弱,不能履行法律所要求的正义,一面又强调:基督信徒要因正义而生活。他把我们基督信徒的新生活综合为三:一、我们属于圣神,也属于基督;二、圣神住在我们内;三、基督也住在我们内。他又从这三点推论出两个结论:一、我们的肉身虽然因原罪的遗毒必须死去,但是,既然基督住在我们内,在我们内已存在着永生的种籽;二、我们的肉身即使死去,终有光荣复活的一天,因为住在我们内的是「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的神」。这样,圣保禄宗徒又一次阐明了基督信徒日后肉身复活与耶稣复活的密切关系。
读经二这样说:
弟兄姊妹们:按照本性生活的人。不能获得天主的欢心。至于你们,天主的神已住在你们内,你们不再顺从本性的倾向,而按照圣神生活了。凡没有基督之神的人,就不属于基督。基督若住在你们内,虽然你们的肉体会因罪而死,但你们的神魂必因正义而生活。如果那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的神,住在你们内,那使耶稣从死中复活的天主,也将借着住在你们内的神,把生命赐给你们那必死的身体。(罗8:8-11)
让我们深信复活的道理,并活出这新生命的精神,因为
主说: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圣教会很早就强调圣洗圣事与耶稣复活之间的密切关系。圣保禄宗徒曾写信给罗马的信友们,说:
「难道你们不晓得:我们过受洗归于基督耶稣的人,就是受洗归于他的死亡吗?我们借着洗礼已归于死亡与他同葬了,为的是基督怎样借着父的光荣,从死者中复活了,我们也怎样在新生活中度生。如果我们借着同他相似的死亡已与他结合,也要借着同他相似的复活与他结合。」
所以,初期教会通常在主日上给人授洗。第四世纪初,教会获得了和平,皈依基督的人突然增多,耶稣复活节前夕,就成为一年中最隆重的授洗日期。当时的四旬期,便与所谓"望教期"相融合了。于是,在四旬期内,主日弥撒中的读经,也都与圣洗圣事有了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梵二大公会议推动礼仪复兴运动。会议后重订的罗马弥撒经典,就是以准备领洗为选择标准,订定了四旬期主日弥撒中两篇读经和福音。
因此,四旬期五个主日的读经一,先后叙述救恩史上的五个阶段。就今年礼仪年历上的甲年来说,就是:第一主日叙述原祖犯罪;第二主日亚巴郎蒙召;第三主日梅瑟击石取水;第四主日达味受傅为王;第五主日厄则克耳先知预言肉身复活。
四旬期五个主日的福音,更与圣洗圣事密切相关。就礼仪年甲年来说,第一主日讲耶稣受试探,第二主日讲耶稣与撒玛黎雅妇女对话,第三主日讲耶稣显圣容,第四主日讲耶稣治愈胎生瞎子,第五主日讲耶稣使拉匝禄复活。
今天是四旬期的第五主日。下星期日便是圣枝主日了。今天弥撒礼仪的主题是肉身的复活。福音选自圣若望福音,内容叙述玛利亚和玛尔大两姐妹的兄弟拉匝禄的死而复活。在这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故事里,有两个突出的情节。一个是耶稣和玛尔大的对话,另一个是耶稣在拉匝禄坟墓前的心神感伤,而这则故事的最高峰,是拉匝禄的复活。
在第二篇读经里,圣保禄宗徒一面指出;人由于肉身的软弱,不能履行法律所要求的正义,另一面又强调;基督信徒要因正义而生活。他把我们基督信徒的新生活综合为三:一、我们属于圣神,也属于基督;二、圣神住在我们内;三、基督也住在我们内。他又从这三点得到两个结论:一、我们的肉身虽然因原罪的遗毒必须死去,但是,既然基督住在我们内,在我们内已存在着永生的种籽;二、我们的肉身即使死去,终有光荣复活的一天,因为住在我们内的是"使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圣神"。这样,圣保禄宗徒又一次阐明了基督信徒日后的肉身复活与耶稣本人的复活的密切关系。
主内的兄弟姐妹们,
我们人早晚都要死亡,但是耶稣说过:"我就是复活,就是生命。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我们信仰基督的人相信"肉身的复活"和"死后的常生"。我们决不可像有些人那样醉生梦死,不但虚度一生,而且不免要受到地狱的永罚。
宋云龙:耶稣复活拉匝禄
公教报 第3186期 2005年3月13日
去年本人以襄礼的身份出席一位亡者的殡葬礼,亡者是六十年代一同参加红磡圣母堂圣母军的姊妹。主持礼仪神父的风范及道理,使在场参礼的人士十分受用,尤其亡者的后代们。他们向我查询有关神父的服务堂区……。当时得到的响应是:我们自幼接受了洗礼,时至今天已很久没有到圣堂参与弥撒了。以后我们会到神父服务的堂区参与弥撒及听从教诲。在另一次的善别服务经验中,神父为亡者主持殡葬礼后数月,亡者的太太自动到堂区报名参加慕道行列,至今年三月二十六日的复活节晚间礼仪中将会接受洗礼皈依基督。从以上的两个事件中,正正带出教会的牧民工作可透过善别服务将基督的活水泉源,流溢到受造物身上。
今日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拉匝禄因着耶稣的心神感伤而重获生命。正好帮助信友们明白耶稣亲自建立的圣洗圣事。借着圣神和洗礼的水除去愿奉教的原罪和本罪,成为天主及圣教会的义子义女,生活在基督内。这水不但是一个标记,透过圣洗圣事使我们成为一个新人。遗憾的是人们那带有罪恶的本性,即使我们接受圣洗圣事之后,仍然会一再背弃上主。
耶稣曾这样为信徒祈祷说「父啊!你所赐给我的人,我愿我在那里,他们也同我在一起。」(若十七24)仁慈天主给我们准备好了永福之所,使我们身后得享永福。为达到这个目的,天主也给我们准备了相当的圣宠。天主的宠爱是我们参与天上婚宴的礼服。天主的宠佑帮助我们克服修德成圣路途上的一切阻碍。假如,我们犯罪跌倒,天主是宽宥的,祂为罪人特别建立了修和圣事。
福音中提到拉匝禄死了。同样,我们有一天也会回归父家。人们对死亡常怀有恐惧,对「死」字往往避而不谈,更会抗拒到医院探望病人或到灵堂追悼亡者。有基督信仰的我们,应当明白到「耶稣复活拉匝禄」是为彰显天主的光荣,并为叫天主子因此受到光荣。并相信死亡只是生命的改变,而非泯灭。我们要远离罪恶,生活在基督内,使自己成为圣神的居所。天主圣神不仅光照信徒的理智与坚强我们的意志,并且也圣化我们的生活;我们只要善度一个怀着望德的生活,在世必充满喜乐、平安和勇气。从而达致成圣救灵的目的。
茵《证道分享》修和圣事中经验新生
在过去十年的教友生活中,自己绝少主动参与修和圣事。可能是自己对修和圣事的真义认识不深,不知道它的重要性;又可能自己怕难为情,不喜欢在他人面前表露自己的过错,也无勇气去承认自己的罪行。
上年开始,本堂神父将修和圣事加插在大庆节前的主日弥撒中,例如在将临期和四旬期,他都会特别邀请多位神父协助教友办告解。
在这种情况下,我再没有其他借口去逃避,唯有硬着头皮去向神父办告解。记得第一次办告解时,心情非常迷惘,内心实在积压着太多罪过,例如︰懒惰、骄傲、嫉妒、叛逆……还有许多的悔恨,真不知从何说起。
可幸的是,在神父的引领下,我好好的反省了,也为自己的罪过作了补赎,我终于和天主再度修好。在踏出告解亭的一剎那,我的内心充满平安和喜悦,彷佛圣神注入我的体内,我感到重生的喜悦。
其实,这年多以来,每一次当我省察自己,为自己的思想、行为作反省时,我都有很大的得着。借着痛悔、告明和补赎,我不断地皈依上主;透过神父的协助,我的罪得到赦免,心灵得到治愈,我一再经验重生的喜乐。另一方面,我也藉此重新调校生活的方向,我要做上主的好女儿,我要放下世俗的标准,为福音作见证,我要在生活中与人分享上主的爱与平安。
今天的福音记载耶稣复活拉匝禄的事迹。拉匝禄死了,耶稣使他复活过来,这为拉匝禄及其家人,都是极其高兴的。不过,更值得高兴的是,我们无须等到死后,已能够分享复活的喜乐。耶稣常借着不同的机会和事件,如祈祷、读经、默想、感恩祭、修和圣事……,一再临于我们心中,使我们因经验祂的爱,生命获得转变;使我们愿意抛下旧我,活于基督。
教会以「修和」作为圣父年的主题,让我们善用这时刻与主与人修和,并一起分享获得新生命的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