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圣经分享

撒种的比喻

作者:管理员 来源:网络转载 发布时间:2012-11-05 21:59:50 浏览次数:


撒种的比喻

吕渔亭神父

    现在我们开始要讲几个天国的比喻了。
 在前面我们已提及过,耶稣当时在各地治病显奇迹,许多群众都为之着迷;耶稣每到一地,那里顿时人山人海,人人都希望耶稣治病或聆听祂的天国福音。
 耶稣的死对头法利塞党人及经师们,见耶稣如此受群众所欢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对祂曾起了极大的反感;尤其当耶稣公开批评他们一切徒具外表,缺少内心的宗教精神时,更令他们恨之入骨,非把祂除掉不可:「法利塞人出去,商讨怎样陷害耶稣,怎样除灭祂。」(玛十二14
 可能从那时开始,耶稣已不能再在会堂内正式宣道了。于是祂只好在路旁、海边、甚至在无人烟的旷野中去传布福音,但群众依然源源不绝到处跟随祂!我们都知道,这些群众几乎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渔夫或牧童等等,他们既没有读过梅瑟传下来的古经,高深的天国道理当然更无法理解。我们应该还记得,过去耶稣在会堂内讲道,听众有不少是经师及法利塞人,他们都是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因此耶稣常以「释经」为证道方式。但这种讲道方式,对毫无知识的一般贫民已行不通了。智者善于适应,他们对什么人能讲什么话;耶稣无疑是一位智者中的佼佼者,于是祂开始向群众讲「故事」,如撒种的故事、莠子及芥菜子的故事、酵母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由于取材于一般性的日常物品,当时的听众都知之甚详,因此也很容易接受。
 这些家常的小故事,我们现在都叫它们为「比喻」,福音中一共记录了五、六十则这类比喻。圣经学家视玛窦十三章为耶稣讲道方式之「里程碑」;也就是说,在这以前,祂所用的方式比较正式及严肃,大致以诵读及注释梅瑟五书为主。但自今而后,祂开始将用比较简单的、实际的、一般听众所能懂的故事来讲天国了。许多文学家在读了这些比喻之后,均异口同声地赞耶稣的确是一位「最会讲故事的高手」:祂的故事是如此简洁、如此真实、如此令人一目了然,但又包涵着如此深奥的真理!
 在那一天,耶稣从家里出来坐在海边上,有许多群众集合到祂跟前,祂就给他们讲了一个撒种的比喻。
 撒种的比喻其实很简单。比喻说有位农夫,他出去在田地里去撒种,有些落在路边被飞鸟吃了;有些落在石头地上,因为没有根,不久就被太阳晒干了:有些则掉在荆棘丛中,还没有长大,就被荆棘窒息而死。最后,有些种子则落在良好的土地上,很快就抽芽长大,有结三、四十倍果子的,有的甚至结百倍的果子的。(玛十三,1─9)
 这个比喻相当特殊,它不但可能是耶稣所讲的第一个比喻,它同时也出现在马谷及路加福音中。我们已知道,三部福音同时记载同一个比喻的只有七个,而撒种的比喻则是第一个,其它六个是芥子及酵母、新郎与禁贪、基督之国与恶魔、园户、好树坏树、以及无花果比喻等。
 有的种子落在路旁,飞鸟把它吃了。比喻中的所谓「路旁」,我们很容易认为就是农地四周的那些小径,这当然也未尝不可。但到过巴勒斯坦的人,应该知道他们的农地不像我们那样方方正正,田的四周也没有什么田埂以示区别。他们的田地往往很长,农夫及牲畜来回拉犁所引成的那条深沟就成了人可以通行的小路。比喻中所说的种子落在路旁的那条路,指的就是那种深沟。正因为这种深沟既坚硬又缺水分,因此种子一落地,就很容易被飞鸟吃掉。
 比喻中的飞鸟,耶稣自己把它解释为「恶者」;可能正由于他们的心田闭塞顽固,不肯接受天国的福音,因此恶魔像飞鸟,立刻把天国的种子吃掉!
 第二类种子落在石头地里,因为那里没有土壤,很快就被太阳晒干枯死了。耶稣自己解释那是人听了福音,一时很高兴接受,可惜心里没有根,因此不能持久,一旦遇到困难就放弃了。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天国是「暴力」争取来的,一切成功都当付出代价,天国的永福又何能例外?因此我们当特别小心,一切信仰有它的牺牲及十字架,谁不背十字架,就不是耶稣的门徒!
 第三类种子不幸落在荆棘丛中,荆棘长出来,即把它们窒息了。耶稣说这类荆棘为「世俗的焦虑及财富之迷惑」,它们能把福音的种子活活扼死,因而结不出任何信仰的果子来。在大陆我有一个侄子,星期日往往为了赚外快(开出租车),弄得没有时间进教堂去祈祷!「赚钱重要,还是救灵魂重要。」我只好这样提醒他。
 最后一类种子则是好种子,因为它落在滋润的良田上,因此能结出丰盛的好果子,有结三十倍、五十倍,甚至一百倍的。所谓良田,耶稣自己解释为「听了话而了解的人」;也就是那些不但接受福音,而且更准备按照耶稣的训言,决定在生活上去实践的人。这种能活出信仰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获得百倍的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