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分享

当前位置:

首页 / 芬芳岁月 / 圣经分享

因信成义

作者:茶神父 来源:堂区通讯报 发布时间:2012-05-23 10:24:56 浏览次数:


罗三,21~25,28  玛七,21 雅二,14~24 
成义,天主教习惯的用法是成圣,它是指一个人经过毕生的修炼,圣德达到了一个高超的境界,使得他步入圣贤的行列从而永远与天主同在。
那么,使人成义的第一要素究竟是什么?圣保禄宗徒在此非常明确地告诉我们:“因为我们认为人的成义,是借信德,而不是在于遵行法律。”这也是基督新教极力主张人因信成义的权威之所在。但许多基督新教的派别(不是所有的基督新教教派)在强调人因信成义的同时却否认了人遵行法律的必要性,他们主张,人只要相信耶稣、接受耶稣,借着洗礼就可以得救了,他们并不重视遵守教会法的幅度。相比之下,天主教似乎更重视人对天主诫命的遵守。那么,天主教的做法是否与圣保禄宗徒在《罗马书》中的成义教导相违背呢?其实,天主教从来没有否认过人因信成义这一成义原则,天主教之所以在同样接受人因信成义的前提下又极力强调人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是由于对“因信成义”之“信”的理解有其独到之处。
在《尚书?说命中》中有这么一说: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此处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即“知易行难”说,这是中国古代认识论里的一个基本观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这一观点已深入人心。它的意思是说,想知道一个事情很容易,但要真正去实践却很难。孙中山先生深感这种传统旧说不但不能激励人们的进取精神,反而助长一种畏难苟安的心理。“不知固不欲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无可为者矣”。他认为这正是中国近代之所以积弱衰败,革命事业不能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破除这种旧的传统观念,鼓舞人们“无所畏而乐于行”的勇气,他提出了相反的命题:“行之非艰,而知之惟艰”,即“知难行易”说。当代学者在评判这两种说法的时候指出了他们都各有着自己的局限性,其实我个人认为,无论是“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其实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知”――“知易行难”的“知”是假知,“知难行易”的“知”是真知。比如在关于吸烟有害健康,戒烟势在必行这事上,我想没有人会不知道吸烟对健康是有害的吧?但为什么有的人就能戒,有的人就不能戒甚至不想戒呢?关键还是在于对这事的“知”是真知还是假知上,假知者,虽然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对此认识并不深,仅限于“知道”而已,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还有着其它需要吸烟的借口,所以不想戒或屡戒无效,这就属于“知易行难”之列的,可是一旦有一天他真正有体验了,也许是因着某一个事件的刺激触动,他顿悟般真正明白了吸烟原来对健康的害处是如此之大,那么,他就可能一下子就把烟给戒了,他用了多年的时间才真正明白吸烟有害健康的道理,却在一念之间就把烟给戒了,谁又能说这不是“知难行易”呢?
同样的,“因信成义”的“信”也有着同样的区别,一个心灵被主耶稣所深深吸引的人,他怎么可能不重视遵守天主的诫命不尽力去承行天主的旨意?如果一个人嘴上说信耶稣,也接受了洗礼,却仍然度着一个罪恶的生活,思言行为与主耶稣的教导格格不入,你能说他真信吗?他能因此“信”而成义吗?而天主教对个人伦理生活的强调正是愿意以此来证实并发展人对天主的信德,他不是在否定圣经上教导的人“因信成义”之说,他是在告诉人们:没有耶稣的救赎,一个人哪怕再完美地守好了法律也不可能成义,人想成义,必须靠着他对耶稣的信德与依赖,但这种信德必须靠严谨地遵守天主的诫命来体现,并通过对遵守诫命的实践而让自己的信德日趋完美。
整部的圣经都是同一的圣神所启示的,同一的圣神不可能启示两种自相矛盾的教导,为了避免片面的误读圣经,以经解经是一个读经的重要方法。关于“因信成义”,让我们在聆听完圣保禄宗徒的教导之后,再听听主耶稣与圣雅格伯宗徒是怎么说的吧!
不是凡向我说“主啊!主啊!”的人,就能进天国;而是那承行我在天之父旨意的人,才能进天国!(玛七,21)
我的弟兄们,若有人说自己有信德,却没有行为,有什么益处?难道这信德能救他吗?……信德也是这样:若没有行为,自身便是死的……虚浮的人啊!你愿意知道信德没有行为是无用的吗?我们的祖宗亚巴郎,把他的儿子依撒格献在祭坛上,不是由于行为而成为义人的吗?你看,他的信德是和他的行为合作,并且这信德由于行为才得以成全,……你们看,人成义是由于行为,不仅是由于信德。(雅二,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