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生活的知与行
作者:晚钟神父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1-27 22:17:01 浏览次数:次
有一次,白居易去见一位禅师,向他请教佛法精要。禅师只说了八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大诗人觉得很失望,说:“就这?连三岁的孩童都知道!”禅师回答说:“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
此故事很能启发我们修道人在灵修上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自己八年多的修道生活,基本上是在知与行的矛盾中困惑,挣扎与奋斗过来的;也正是通过对这两者关系的认清,协调而逐步地向较成熟的境界迈进的。
“多能为善而来之为,多能戒恶而弗之戒”这不仅是保禄宗徒灵修生活的体验,也是每一个有志于灵修的基督徒的共同经验。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为不能战胜自己,知与行不能充分地、自由地配合,协调而苦恼,焦虑不安,后来慢慢地了解到,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必太急于求成。神修的目标固然要确定,但在走向这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自己及环境的现实,接纳自身的欠缺、有限,然后按自己的具体情况,善用天主所给的一切机会循序渐进地走向灵修的佳境。
所以我觉得,“知”对我们灵修很重要,这个“知”除了“知识、见解”等意思外,还应该有“自觉、反省”这些意思在内。自知、知人、知所处身的环境,能使我们减少灵修过程中的肓点,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阻碍,同时也使我们的灵修不脱离现实。不过,我们的据点常在于“知”得很多,而不去“行”或没有足够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行”下去。结果在神修上只能作金鸡独立而无法迈步前行。“行”能使我们的知识、见地在灵修生活的实际操练中得以体证,并使之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出真实的信仰内容。因此,对一个修道人来说:行非知易致肓从,知非行不得落实。
然而,要真正的在生活中明白此二者之关系,并不那么容易;要在每时每刻的信仰实践中落实这关系,更不容易。需要我们有醒寤祈祷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帮助我们看清许多生活中的无明状态,了解自身行为中的许多不自由因素,并能找出其原因,从而更充份地向圣神开放,使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都在圣神的光照中度过。因此,所谓的醒寤祈祷的心态也就是时刻活在当下的“觉”的心态,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经常性地贯穿着感恩与忏悔的基督徒的心态。一个会忏悔的基督徒是不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一个会感恩的基督徒是最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对天主交托的人。
我知道自己很不完美,所以在灵修上可能一辈子只是在非常肤浅的过程之中,但感到聊以自慰的是,我正慢慢地学习以忏悔,感恩与交托的心态去度我的灵修生活,并不停地尝试以这种心态去整合灵修生活中的知与行。
此故事很能启发我们修道人在灵修上如何处理知与行的关系问题。我觉得自己八年多的修道生活,基本上是在知与行的矛盾中困惑,挣扎与奋斗过来的;也正是通过对这两者关系的认清,协调而逐步地向较成熟的境界迈进的。
“多能为善而来之为,多能戒恶而弗之戒”这不仅是保禄宗徒灵修生活的体验,也是每一个有志于灵修的基督徒的共同经验。曾经有一段很长的时间,为不能战胜自己,知与行不能充分地、自由地配合,协调而苦恼,焦虑不安,后来慢慢地了解到,这也是一种很自然的过程,不必太急于求成。神修的目标固然要确定,但在走向这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正视自己及环境的现实,接纳自身的欠缺、有限,然后按自己的具体情况,善用天主所给的一切机会循序渐进地走向灵修的佳境。
所以我觉得,“知”对我们灵修很重要,这个“知”除了“知识、见解”等意思外,还应该有“自觉、反省”这些意思在内。自知、知人、知所处身的环境,能使我们减少灵修过程中的肓点,避免许多不必要的阻碍,同时也使我们的灵修不脱离现实。不过,我们的据点常在于“知”得很多,而不去“行”或没有足够的毅力持之以恒地“行”下去。结果在神修上只能作金鸡独立而无法迈步前行。“行”能使我们的知识、见地在灵修生活的实际操练中得以体证,并使之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活出真实的信仰内容。因此,对一个修道人来说:行非知易致肓从,知非行不得落实。
然而,要真正的在生活中明白此二者之关系,并不那么容易;要在每时每刻的信仰实践中落实这关系,更不容易。需要我们有醒寤祈祷的心态,这种心态能帮助我们看清许多生活中的无明状态,了解自身行为中的许多不自由因素,并能找出其原因,从而更充份地向圣神开放,使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都在圣神的光照中度过。因此,所谓的醒寤祈祷的心态也就是时刻活在当下的“觉”的心态,是一种在生命活动中经常性地贯穿着感恩与忏悔的基督徒的心态。一个会忏悔的基督徒是不怕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一个会感恩的基督徒是最会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周遭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同时也一定是一个对天主交托的人。
我知道自己很不完美,所以在灵修上可能一辈子只是在非常肤浅的过程之中,但感到聊以自慰的是,我正慢慢地学习以忏悔,感恩与交托的心态去度我的灵修生活,并不停地尝试以这种心态去整合灵修生活中的知与行。